引用:
作者Ricky5.NT
我已經有2年的習慣盡量不再7-11消費
...中間有點多,吃掉...台灣食品差不多都是統一的天下了
|
這一點倒是真的。
因為即使不去7-11買東西,其他通路裡統一的產品還是佔大多數。
這樣就讓其他廠商的商品能見度顯的較低。
更有甚者,他還去買其他公司的股份....
但這個真的沒辦法,畢竟人家有錢,
而且也養活好多人。
只能說,在消費時,多層思考吧~
以這陣子的便利商店咖啡為例,
其實咖啡農才受害最深。
產地一磅咖啡豆好像1塊每金不到。
中間想一想,會感覺賺很大。
不過,再想一想,製造商也負擔了不小的處理、運輸及銷售成本。
目前常見的大賣場末端銷售通路,原來是以消費者自行負擔賣場→家,還有減少賣場服務人員的運輸、人事成本,把這成本反應在商品價格上的一種方法。
但是,現在看一看,感覺沒便宜到多少。
而且通路商長到變怪獸時,就連製造商也動不了通路商了。
最後只能靠消費者不餵這頭怪獸才能使它倒地。
本來大賣場都是讓消費者自助來減少人事成本,
但是各通路操人也一樣操的很嚴重。想想,家樂福能一頁之間換了商品擺設,
DM張貼跟買場裝飾,靠的是什麼?
只能說...服務也要成本,覺得貴,就去找替代品。
當廠商發現業績掉了,就會去想為什麼,並想辦法撈回來了。
如果商品漲價,還一直長賣,只表示....消費者還買的起,
不用擔心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