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解正確...
通俗文學不是不能作為引證
只是太多俗文學用法並不正確
兼以考量到作者文字素養、人物劇情呈現方式
有時會出現積非成是的錯誤用法
更遑論古代刻字常有印刷的謬誤了
所以一般對於俗文學的引用是需要非常小心的
若常用到教育部字典
可以發現很多有疑義的部分
若非沒有出處或是前後矛盾
即是引用不能服人的例證
舉例來說
剛推行九年一貫時
「之」解釋為「的」,教育部字典註解「之」為「助詞」
但同時間去查詢,「的」詞性為「介詞」
罵了很多年,近期終於更正過來
真的常用到字典就會知道教育部的參考價值有多少
當然,不可否認語言的活用性
「積非成是」也是語言的發展過程
如同「比翼雙飛」這個詞
一般習作「ㄅㄧˇ」來發音
然而只有「ㄅㄧˋ」可解作「並列、並排」
此時一般字典及教育部字典均收常用音
「ㄅㄧˋ」比翼這個詞反倒不見容於字典當中
這便是語言的發展過程屈就了多數人習慣
所以可以想想,修辭當中的「排比」該如何發音才正確?
要質疑的地方在於:何以教育部的「一字多音審定」,
常見口音反倒不收錄,視為錯誤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