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e02047878
現今的產銷制度 農民-大盤-中盤-小盤-零售商
以一箱小白菜約10公斤來說 農民產地價格假設是10元
大盤賣給中盤變15 中盤賣給小盤變20 小盤賣給零售商還是20
但是這時變1斤20 零售商賣給顧客 可能變1斤30
看起來零售商賺最多 但是 其實賺最多的是大盤
因為 大盤收的蔬菜一定有辦法全部銷售出去
中盤要負擔運費所以少賺了一點
小盤要跟零售商殺價 加上有可能菜沒人要所以賺的又少了一點
至於零售商 如果進的貨能當天銷售完 那的確賺很大
但是現今買菜的人跟以前比起來少很多 如果在遇到幾個奧客
喜歡把菜翻來翻去的 賣像一不好看 那就準備丟掉了
加上市場的租金很貴 所以 零售商要賺很多現在來講比較不可能了
看農民一公斤賣10塊到了都會區變1斤30 等於1公斤50
實際上倍數可能沒那麼多 不過 3倍一定是有的
|
有沒有去比較過傳統市場跟量販,超市的蔬果售價跟進貨來源?
傳統的盤商經銷不是產銷價差的主因
現在大部分務農的是很樸實,但不是傻瓜,其實更多精明的很
不然就不會產銷一體導入農業
也不會有產銷班,合作農場的出現
記得今年有一則新聞是大陸廣州採用產銷一體化將菜價下降3成的新聞
不論是真是假
只是在產銷班合作農場遍地都是的台灣
為何還會出現農民唉價格差,消費者唉太貴的情形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