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海豹
有雷.....
今天去看了
說真的,魏導是喜劇的天生好手
裡面偶而穿插幾個小笑點,場內的反應都很大
但處理悲劇,堆疊情感
真的不是他的強項
海角七號所曝露的缺點
賽片也沒有調整過來
(人物情感的深度,情緒的轉折等等...)
尤其我覺得此片都是賽德克語,但...是不是有個詞翻錯了呢?
裡面一直出現"英雄"兩字
但是不是要翻成"獵人""勇士""殺手"比較好?
就我漢語的理解,甚至是舉世對於"英雄"這兩字的解釋
英雄...不是應該有點那種濟弱扶傾?除暴安良的意味在呢?
或許是魏導太專注重現莫那魯道這個人的歷史真相
或許是魏導個人的偏好
但我怎麼看,英雄這兩字都無法套在賽族人身上
一開始塑造莫那魯道這個人物的兩場戲
照理說,這是建立主角形象最重要的地方
但魏導怎麼安排?
開始是他首次出草,對著已經被同伴放冷槍放倒的兩名敵人
...
|
我可以解釋一下:
現在原住民打獵是為了放鬆心情,但是那時原住民在打獵時,「有風險」,”自己也成了被獵的獵物”。
而一個一個的部落就是一個一個的國家,是有地界、也有歷代累積的國仇家恨
就打山豬而言,絕不是平地人可以想得到的狩獵方法
山豬真的很聰明喔~又異常凶狠強壯(對了,提一下:真的野生山豬肉真的超級美味呀)
就算原住民再粗勇,也不敢、也不能與活野山豬一對一的幹,包死的
用的是「誘擊」與「伏擊」的方法
所以,在原住民的觀念裡,獵人,就與獵物一樣,並不是一對一的幹或者是一對一群的幹
所以是個技術層次很高的技術活,還記不記得有個片段:當日本人挖了一個坑要原住民把出草的紀念物(人頭)丟到坑裡銷毀
人家是拿了幾顆,莫那是拿了””整整兩袋””
這種戰利品的心理就與一戰或二戰的空戰電影常形容的,飛行員連在閒扯時,都在比”戰功”,而戰功就是他昨天又幹掉幾台敵機、他總共幹掉了幾台敵機
獵人骨就與打敵機一樣,是一種高度風險的技術活。
沒膽沒識沒三把刷子的技術是辦不到的
所以稱之為「英雄」
我是覺得,既然有片中有口白了,也可以多個幾句講一下嘛,不講,鬼才想得到,尤其這部片要回本還得推上國際台,所以…我才說想把魏綁起來打一頓
這和平地人觀念是難以想像的,而不會像”大地英豪”一樣提供一種特別高尚的文化風俗:對獵到的獵物稱之為兄弟、也稱囋他很英勇之後,再喀掉它。但是此片的原住民對敵人也是採「伏擊」的方式,真的也沒比較高級到哪裡去
當然當個英雄還是要有個極其強壯的體格,像片中的莫那,為了阻止,把拿刀衝去砍日警的族人一推,那個族人就整個人翻過去。在運動會時,全身揹滿槍的莫那,看到族人要砍雑貨店平地人,也是一撞,對方就翻過去。
而且具有「遠見」,暗地裡收集了數年的火藥
我之前說呈現出莫那的「血性」,也是意有所指,我剛說一個個的部落就像一個個的國家,有同盟友邦、也有敵國
而且歷史資料顯示出,敵部落殺了莫那的叔叔伯伯、同族的小孩(部落之間也常殺來殺去),是有血海深仇的,所以莫那除了獵人之外,在交易所看到敵部落才會立刻毛起來想把對方殺掉,當下忍住了,但是他不放過這難逢的大好機會,回部落就烙人去伏擊想把對方殺掉。
所以當在運動會之後,日方武裝部隊(第一次還不是正統軍隊,是混合編成)一來,莫那對付日本人的戰術,就是把日本人當成獵物來處理
而運動會那時正是把打山豬用的「誘擊」「伏擊」用上了,而且很好用。
而片中的日本人到底可不可惡,可能您忘了片頭日本人對付造反的平民人,不是就用馬繩勒著平地人的脖子拖著人跑嗎?進城還不是看到男女老幼就殺!一進賽德克村落還不是拿刀砍了賽族小孩、對付一個人的反叛就是把全家活活燒了
只是後來片中慢慢的用客觀的方式形容日本人、也就沒那麼壞。本來就有好人壞人(歷史資料:莫那的女兒事件後生了重病,是被一個日本醫生救回性命的,但這個日本醫生的父母早先就被賽德克族給全殺了,後來這個好心大度量的日本醫生留在了台灣,醫治原住民)
也就是這個客觀,讓片中的日本人才願意來演出。(不然日本人的選角選得這麼好而恰當很不容易,若真的把全日本人演的全王八蛋,也就不會有這麼好的演員來擔當演出了)
說到搞笑,魏有那種不用台詞光靠動作就能惹人發笑的功夫,有默劇的才華(如拿人頭那一段,明明畫面不是好笑的畫面,但事實上就是真的很逗人)
女人的戲份下集才會明顯(看預告就知道),我覺得是魏覺得太多交待不完,用力拍,還真的不只兩集,會搞成三集。
而提到人物情緒的轉折,我就想到海角當時最惹人不解的是:本來仇視的兩個人怎麼一下就推倒在床上了,但就我而言,我在當時看到時是覺得”理所當然”,因為我有過一樣的經驗,由恨轉愛的那一瞬間,火燒得特別特別旺,所以…一下就把人推倒了,而且還可以用力的多幾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