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razynut
我引用的連結裡,絕大部份都有提到過,愛氏與蒲朗克,都無法贊同違反因果律的「哥本哈根詮釋」(兩位大師請原諒我再用一次這個詞),他們的後繼者(不乏當今的重量級物理學家如John Wheeler, David Bohm)至今仍致力於尋找「替代」(alternative)的理論,網路上能查到的就有七、八種之多(陳滌清先生所撰巨人之爭 ("http://www.phy.ncu.edu.tw/dcc/History/Struggle%20of%20Titans.htm")),雖然我都沒有去查閱過,但我想這也都是量子力學,只是詮釋方法不同而已。
自始至終,我所爭的非常明確,說愛氏與蒲朗克反對波耳對量子力學的詮釋,同意。若將波耳視為等同於整個量子力學,所有的量子力學,完全抹煞其他人的不同時期、共同苦心研究推疊而成的心血結晶,反對他就等同於反對量子力學,那麼這一句「反對」,請恕我永遠無法贊同。
|
好吧,我看完了你說的巨人之爭。其實我一直覺得你的「哥本哈根詮釋」和我認知的不太一樣。
在本文中,其實哥本哈根詮釋也已經和量子力學「糾纏」在一起。
例如文中:
難怪愛因斯坦十分不以為然,因而說出了他的「名言」:老頭子不會在玩骰子。終其一生,
他主張量子力學不完整(incomplete),還有尚未發現的「隱藏變數」(hidden variable),就是想要找出這或然的原因。
「EPR詭說」(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也在1935年(五月),愛因斯坦與他的兩位助手(三人合稱EPR,中文有譯為「愛坡羅」)合作,
發表了對量子力學「不完整」的最後一次指控。
========================
文章中直接指稱「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不完整」,而非「哥本哈根詮釋不完整」。
因此我覺得您乎似誤會了本文的內容。
以現在的普遍認知來說,量子力學就是哥本哈根詮釋;哥本哈根詮釋就是量子力學。(當然有物理學家並不同意)。
但以愛因斯坦當年情況來說,我們可以說,有一些量子特性為人所發現,於是產生了不同的解釋,波耳、海森堡等人提出「哥本哈根詮釋」;而愛因斯坦等則認為,「應該要有一種類似古典力學的詮釋」。
老實說,我們並不能說愛因斯坦的解釋是量子力學,或者說,他想要以古典力學(或其一些擴展)來解釋量子現像。但隨著時間的演進,無數天才科學家的論證與實驗,最後物理界漸漸接受了「哥本哈根詮釋就是量子力學」。不過還有少數物理學家企圖用不同方式來解釋量子現像就是了,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七、八種不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