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知在聯合副刊還是在哪裡看過一篇文章,描述關於古早味道的各省麵湯故事,
讓我想起知名的歷史學家兼美食家(不過他自稱是:飲食工作者)逯耀東先生寫的一篇:也論牛肉麵。
當年逯耀東先生在風山步校受預官訓的時候,鳳山橋頭有一家牛肉麵店,
老闆也許是軍中退役才有這種豪爽卻彆扭的性格,他的麵店用竹子搭成,非常簡陋。
五六十歲的老闆削瘦的臉上沒有表情,嘴上老叼著一支香菸,一口川音,是軍中退役的士官。
灶上店裡只他一人打理,專售牛肉與蹄花麵。店裡僅竹板桌兩三張,木凳八九個,永遠客滿,門外還有許多軍官等候。
一次逯耀東先生在店中低頭吃麵,忽然聽到老闆大聲說:『不吃,出去,囉唆!』
他抬頭一看,一位三顆梅花軍官正無奈地起身,嘴裡還吶吶說:『我要的紅燒,不是蹄花』。
他還沒走出門,站在門外的一位中校已擠進來,喊著:『蹄花,我要』。
那家小店沒有招牌,後來逯耀東先生對人稱之為『司令官牛肉麵』.......................
-----------------------------------------------------------------------------------------------------------------------------------
在聯副還是光華看的那篇文章是在記述他經營牛肉麵館的伯父生平故事,
由於伯父母年事已高,膝下僅一女又留洋,
老人家早年從岡山遷居到台北還是經營牛肉麵店,由於年輕時對於味道的堅持,
每天總是一早去市場跟牛販周旋殺價,試著找出最好的牛髓、牛骨等食材。
但是老人家每天作息與體力有限,光是腿骨、脊骨要燉湯,後續各個部位還要分切下鍋,
於是一天頂多一百碗,多了幾碗湯你能吃到算你有福氣,來晚了,找老蔣也沒用。
早年時代姑且不論當時政經環境之複雜,但百姓的飲食卻比現時的人們更為真切實在,
現在一堆罐頭食物,速成食品,沒有讀過食品衛生、化學知識,還真不曉得食品工業在搞什麼?
以前看過一個美國節目是義大利大廚跟廠商請來的廚師利用天然食材和罐頭醬料(主題應該是:義大利肉醬麵)比拼,
結果天然食材以98比二大勝(擔任試吃的觀眾完全是盲測),不看烹煮過程,只吃最終的成品。
無意對食品工業體系或連鎖速食批評,但是回歸先人的烹調方式,相信你我會找出許多樂趣或者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