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中國武術的特點
來源:不詳
(一)寓技擊於體育之中: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 與古代軍事鬥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於殺傷、制限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採用。 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為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與套路運動之中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 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觀念出發,他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已不傷 害對方為原則。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找擊 方法作了限制,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技 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套路運動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特有的表現形式,不少動 作在技術規格。運動幅度等方面與技擊的原形動作有所變化,但是動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擊的特 性。即使因連結貫串及演 練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擊意義的動 作,然而就整套技術而言,主要的動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擊、刺諸法為主,是套路的技術核心。它的攻防技擊特性是通過一招一式來表現的,彙集百家,它的技擊方法是極其豐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採用的 技術方法,在套路運動中仍有所體現。
(二)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既究形體規範, 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 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總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 互聯系統一的整體。
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投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備 家各派練功的準則,如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此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往往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 密相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鍊心身。這一特點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
(三)廣泛的適應性: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 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 的各種拳術、器械和對練,還有與其和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Y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池、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臥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
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練參、練功。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 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俱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武術能在廣大民間歷久下衰,與這一特點不無關係利用 這一特點可為現代群眾性體育活動提供方便,使武術 進一步社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