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4]
AMD自從把ATI完全的納入之後,就不斷的要強化自家CPU處理器,讓產品除了追求時脈以及功耗的技術外,企圖再度打開一個新的戰場;AMD旗下目前除了能與NVIDIA分庭抗禮的獨立顯卡產品以外,最大的主要改變就是自今年第二季正式發表的APU產品,這強烈的企圖心甚至連產品名稱都從CPU改成APU(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當然現在總算是能實際上用的到了。要簡單的形容APU也很容易,它就是把CPU以及GPU整合在一個處理器封裝晶片內,好像對手I公司類似的產品也已經上市有一段時間了,但這次APU強調的是比起對手更好的內顯效能,更低的功耗以及更低溫的工作溫度,同時也要趕搭上3D藍光的順風車,也可能是這個原因讓AMD遲至今日才發表這個產品。AMD把入門獨顯的功能包進了CPU,意味著以後的入門獨顯市場也可能是APU包走了,使用者若非強烈追求高解析度的3D遊戲運算,那麼原本要花上台幣一千元到兩千元之間的入門獨顯採購需求,今後都可以省下來了。

APU就是這樣的概念,包山包海包二奶,剛好DX11入門顯示晶片也成熟了,再加上HD3D、USB3.0、Wireless display、UVD 3以及40nm的製程工藝水準…等等,選擇在這個時候包,當然條件會比對手好。
他的假想敵到底是…?
如果單純從產品規格字面上來看,我想一般人腦海裡的第一對象肯定是ATOM系列,不過AMD似乎不想只有ATOM這個單薄的對手,而是把目標指向了Intel第二代Core-I系列,Sandybirdge的處理器上面,而Intel內顯薄弱的能力也僅僅忠於”顯示”這樣的功能,但Intel如果再加上對手Nvidia的獨顯之後就是個強敵了,也許獨顯晶片能夠把效能提升上來,可是整體來說的功耗以及散熱就是其最大的缺點,APU瞄準的就是這一點,AMD打算是一次挑戰不管是桌機/筆電上ATOM+NVIDIA或者是Core i+NVDIA的組合,至少小弟我看到的是筆電市場上面似乎滿有作為的。
通通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的好處是甚麼?
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居然比老鼠斑還有過之而不及…(喂XD)其實把這些原本都獨立在外的控制單元,整合進去一顆處理器後,首先就是彼此之間的指令以及資料傳遞速度變快了,透過內建的BUS,遠遠比丟一個指令先繞過記憶體再去南橋後再給PCIe來得快,其次是由於這些控制單元被整合在一起,對於筆電或者是桌機的主機板空間規劃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多,看看新的APU桌機用主機板就知道了,Micro-ATX絕對是這顆APU的勝場。這點大快樂集團(I社)都已經先做了,代表這個路的方向是正確的,未來也應該是趨勢了,只是I社顯示差了點,功耗多了點而已,而且到時候一旦入門內顯吃掉入門獨顯的市場,I社的確不見得能佔到太多便宜。
到底需要CPU還是GPU多一些?
這個問題還要細分為桌上型?筆記型?然後每個使用者對於最常使用的應用程式支硬體支援程度,然後才會有一個比較可靠點的答案,我相信這絕對不是CPU跑Cinebench或者是GPU跑完3DMARK之後就能有的答案,這些軟體充其量只是把不同CPU的效能做一個大略的測試,但絕對不是全部,以一般個人用途來說,作作簡報,簡易的相片處理,上社群網站偷菜、玩玩線上遊戲,這些用途至少占使用電腦的80%以上,只有專業人士或者是生意用途才會有人當成轉檔機器或者是跑程式機器。若以桌上型的處理器來說,A社或者是I社的基本四核心已足,剩下多的時脈跟核心,70%的時間絕對是閒置,GPU亦同,除非是開了電腦就是要打遊戲的電腦玩家們,那麼對於GPU的需求比例會比一般用途的來的高。接著我就以新買的這台MSI-CR650筆電來跟大家稍微介紹一下它的規格配置。
MSI CR-650新APU筆電開箱體驗

打開門踢到一箱東西的梗就算了,這的確是小弟讓小朋友們出走後換來的東西。

這應該是簡配吧?就是額外多一個電腦包。

很久沒買筆電了,沒想到MSI的包裝旁邊還有這個WLAN分布圖,不過看來是針對歐洲的德國、奧地利、瑞士的部分。

開箱,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台筆電的規格。

搭載E-350 APU、2GB DRAM搭載(有點少…),500GB(5,400rpm硬碟),6 Cell電池,DVD燒錄機,15.6吋1366x768 LED螢幕,而且規劃了獨立的數字鍵區域,這個規格其實拿來替代一般桌機用途也有餘,像是女朋友的桌機,基本上只有玩Facebook遊戲,其他就是甚麼Word等文書用途,改用這台替代原本的雙核心桌機看來沒問題,可以省下很多擺電腦的空間。

配件一覽,附上一支有線光學滑鼠,還有極小化的變壓器。

滑鼠就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