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te Member
|
6.3 盧溝橋戰役,七七事變拉開了對日抗戰之序幕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軍在山海關一帶不停的發動軍事演習,駐山海關之日本駐軍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下令在豐臺之聯隊長牟田日廉大佐,借理由一名日本兵名叫志村菊攻郎失蹤,要求日軍進入宛平城搜查。此時,宛平城內是中國第二十九軍,軍長為宋哲元,可是宋哲元並不在宛平城,城內最高中國軍隊指揮官為,二十九軍第三七師之吉星文團長。
吉星文,一九四九年隨國軍到臺灣後,升為中將,在擔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任內,因八二三炮戰中陣亡。
當時,日本派人來交涉被中國軍隊拒絕入城搜查,其實中國軍隊在日軍開始演習時已下令戒備。因此當日軍開火時,突然中國軍也強烈的反擊抵抗,日軍傷亡慘重,中日抗戰終於一炮打響。
當時,南京的國民政府蔣介石拍了一封電報給二十九軍表示,“不能再讓日軍得寸進尺,中央已決心用全力抗日,寧為玉碎,以保持我國家之人格……”。
國共已合作聯合抗日,此時在延安的毛澤東立刻召開政治局會議,並且拍一封電報給南京,表示支援南京對日強硬態度之立場,並派遣周恩來等人到南京表示支援。
七月十日蔣介石對全國各軍政領袖發出電報,“中央決心抗日,希望大家前往南京,準備共商抗日大計”,此電文之發出,全國各地熱烈之反應,兩百年來,中國第一次這樣地展現團結一致對作戰之立場。
二次大戰,中國戰場就這樣的,一聲號令下展開了!在日本政府方面,本來有兩派勢力,一派軍方主導之勢力為主戰派,另一派卻考慮到一旦進入中國關內,如不能速戰速決會將日本一兩百萬大軍陷入泥沼,不能自拔。
盧溝橋戰役一開打,非主戰派也別無選擇,東京參謀本部接到南京大使館副武官大城戶之最新情報,知道了蔣介石已通電全國備戰,而不得不也準備支援駐中國之部隊。首先,調動關東軍及駐朝鮮軍派部隊增援日本駐華北駐屯軍,同時也自日本本土增援駐華中派遣軍之上海日軍備戰。
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一日下午四時,參謀本部與陸軍省長官陸相杉岏在內閣會議結束後,晉見了日本天皇裕仁,“請旨”出兵華北,並對天皇保證了,日本最多只要三個月的時間就可迫使中國軍隊結束反抗,日皇裕仁別無選擇,只好批准了對華北增兵之“聖旨”。當時日本的天皇制度,本身天皇並沒有多大權利,內閣制由來已久,何況參謀長東條英機及一般,內閣中之將領都是主戰派。
一九三七年間日本經濟正值低迷混亂之年代,當日皇宣佈出兵華北時,全國也興奮熱烈響應,日本全國上下都認為,只要日本一出兵,中國將立刻屈服,併吞了中國廣大的土地資源及市場,對日本將是一個黃金時代之來臨。
在天皇批准出兵之同時,參謀本部已下令到日本關東軍之第一旅團、第十旅團、日本朝鮮軍之二十師、戰車旅、炮兵旅等調往華北準備作戰,目標,消滅中國第二十九軍,並佔領北平與天津。
在中國方面,蔣介石增調了廿個師北上增援廿九軍。可是,中國軍隊動作慢了一點,日本軍隊調動極為迅速,七月廿八日,在北平近郊附近廿九軍遇到日軍陸軍,及空軍之夾擊。廿九軍副軍長佟麟閣中將,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同時陣亡(參看前幾頁,國軍將領陣亡名單)。
七月卅日,中國北上之廿個師尚未抵達,天津與北平就淪陷了。
在最近公佈的蔣介石日記中可看到,蔣介石也採用了對日本打打談談之戰略,在北平與天津淪陷之當天,蔣介石派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與日本人展開談判。為了不毀壞北平城及傷及老百姓,歷史上都有這麼一段,張自忠與日本人妥協,組織了北平偽政府,停止了日本軍隊在北平毀城及屠殺中國老百姓,日本人也就地接受了張自忠之談判。
在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之間,臺兒莊戰役之前,全中國人對張自忠都不能諒解。
辛虧,在一九三八年三月臺兒莊戰役前,張自忠在北平由偽市長職務脫身,要求了李宗仁恢復了軍長之職務,任五十九軍軍長。張自忠將軍為了洗雪“偽市長”之名譽,作戰特別英勇,臺兒莊之役大敗日軍板垣之第五師團於臨沂。張自忠此時已升為中將軍長。
一九四一年宜昌戰役,張自忠以五千人於宜昌被日軍一個師團包圍,拒不投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全軍覆沒,在剩下最後幾名衛士拒絕被日軍包圍要求放下武器前,當著日本軍隊包圍圈前舉槍自盡。
張自忠之殉國被追贈為上將,為在八年抗戰陣亡最高之五位上將之一。
在臺北圓山忠烈寺,有張自忠靈位,在北京、上海也有張自忠路,據說在宜昌也有一座張自忠紀念碑。兩岸為抗戰殉國之將士們,都不遺餘力的在表揚與追懷!
日本方面,知道中國軍隊如此的大量聚集上海附近,也擔心增援不足又再度被迫自日本本土調兵,本來在上海已有三個師團,現又增加到五個師團,使總兵力達到十六萬人。最後,雙方投入之兵原聯隊力總數達到近一百萬人。在人類歷史上也是一個少有的戰例。
上海淞滬戰役開始時只是日本人挑起,一個小事件,號稱一個日本士兵在虹橋機場,喝醉酒要闖入而中國守軍槍殺,而在八月十二日艦上之萬炮齊發,炮擊中國軍隊駐防陣地。
第二天,八月十三日,日軍萬萬沒想到中國在杭州駐防之空軍主動的對長江口之日本軍艦展開了第一波之攻擊,連接著第二天八月十四日,日軍自新竹基地的木更津聯隊與鹿原聯隊,起飛十餘架轟炸機企圖殲滅中國空軍基地之空軍部隊,不料的當天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霍克三戰鬥機已起飛在飛往上海之途中,在空中碰個正著。領隊的是第四大隊,大隊長高志航,僚機張光明等人,當時日本空軍飛機極為先進,中國空軍擁有的霍克三型仍是第一次大戰之雙翅膀老式飛機。
6.4 上海淞滬戰役
日軍在增兵後,同時也進行對華中地區增兵,首先將日本第三艦隊調往上海,停泊在黃浦及長江附近,並且調派航空母艦群支援第三艦隊。在上海租界內之日軍,則秘密的建立一些堅固的要塞工事,自日本本土派遣的“上海派遣軍”支援部隊隨時準備登陸黃浦江碼頭,大有效法德軍突擊挪威,將軍隊駛抵挪威港口,一舉出兵三天內就佔領了挪威,以及德軍突然在歐洲越境卅天內佔領波蘭之同樣戰法!
在中國方面,蔣介石也積極調集中所有的中央軍全部投入上海戰場,成立了第三戰區指揮部,指揮官為顧祝同。
派出張發奎第八集團軍防守浦東到杭州灣一帶陣地。
派張治中第九集團軍防守上海市區,第九集團軍中有第八十八師孫元良,第八十七師張敬之。
派陳誠第十五集團軍負責上海市郊的長江防線。
各空軍部隊也駐杭州筧橋基地。
在華南、華中甚至於西南地方部也要求被調往上海地區增援作戰,毫無保留的陸續趕往上海附近待命。
上海已經有幾百年沒有出現過這種擁護中央的“勤王之師”。幾乎全中國之軍民團結一致,有血有淚的集中力量上海這一戰。一場空戰下來六比零,日軍被打下六架轟炸機,中國空軍一架都未損失,當初空戰中之英雄之一張光明將軍是第一個開槍射擊日機之飛行員,現年九十七歲,筆者曾訪問過他。
日軍空軍與中國空戰第一回合就被打下六架飛機,當然,日本不敢相信這個結果,第二天,八月十五日又自新竹派出更多戰鬥機與轟炸機連續三天密集之空戰中。日機竟被中國擊落四十六架之多。日本的梗津與鹿屋聯隊幾乎全軍覆沒,潰不成軍。據說日本空軍新竹之連隊長因此還剖腹自盡。
在上海市之居民當年還不顧空襲警報,紛紛跑到屋外或制高點,觀看中日軍機空中纏鬥,為中國空軍呐喊助威,晚上全上海�**棖ㄟ矽釭漫鯇@炮舉行火炬遊行。
這一天,國民政府後來將八一四訂為空軍之由來一直到今天。
日本空軍之慘敗可以說是使日本舉國震驚,日本人沒有人瞭解如此優秀之日本空軍怎可能被弱小之中國空軍用第一次大戰之老飛機將日機打得如此慘敗?
由於八一四日本空軍之慘敗,自上海戰役之後,日本空軍從此不再輕敵,因此在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〇年間,中國空軍不再佔到便宜而慘烈之犧牲。
當日軍自長江口不停的向岸上之上海之守軍攻擊之際,中國空軍又出動了第四大隊、第五大隊不停的攻擊日艦,其中第五大隊之沈崇誨在攻擊日艦時,被炮轟中已知不可能再飛回基地,因故對準了一艘日艦衝了過去,在撞上日艦後引起之大火後終於使日艦沈沒。此種用自己飛機與敵人同歸於盡之戰法,後來日軍在一九四四年太平洋海戰中也效法了中國空軍沈崇誨的自殺式攻擊方式,即所謂的“在神風特攻隊”。
在空戰中另一位空軍飛行員閻海文,被日機擊中跳傘卻落在了日軍陣地,當日軍包圍圈縮小,閻海文拒絕投降而舉槍自盡。
這兩位空軍烈士後來曾被日軍用來激勵日軍做為“武士道”精神之表現,並在閻海文就義後,立了一個牌寫著“支那空軍閻海文勇士之墓”。沈崇誨、閻海文這兩位烈士,在今天臺北的碧潭空軍烈士墓上一塊紀念塔,還刻著這兩位烈士之刻畫故事。
在海軍方面,吳淞口之日艦與中國僅有的幾隻艦艇海戰中,中國軍艦不敵日艦,而全軍覆沒!
日艦開始向長江上游靠近,接近江陰要塞時卻無法通過,江陰要塞位於江陰,在長江出海口是一段江面最狹的地方。由中國陸軍“獨立工兵團”傅克軍將軍設計及建造。所有的重要炮位都在離江面極低之岸邊,換言之易守不易攻。巨炮口可轉動約一百八十度,炮口正對江面,所有巨炮都自德國引進,巨炮射程可達十七公里遠,而當時日艦巨炮最遠射程只能達到十二公里。
江陰要塞又設有瞭望臺,可修正巨炮射擊落彈點,日艦吃了虧,又無瞭望臺,射程又不足,因此,一直到上海淞滬完畢,日艦都未能破江陰要塞。
一直到上海戰役到快三個月,國軍在戰略需後撤,江陰要塞才被拆下巨炮後撤到宜昌,要塞陣地被迫放棄。
在陸軍方面,陳誠的第十五集團軍駐守在寶山一帶,張發奎之第八集團軍駐守在浦東至杭州灣一帶。
張治中第九集團之第八十八師、第八十七師駐守上海市區,都不等日軍進攻,全部同時主動出擊日軍,日軍進駐上海淞滬地區部隊本來是分散著,被中國這種突然主動攻擊之戰法,變成很被動,根本也無法集中兵力去對付那部份中國軍隊,反而有點被中國軍隊包圍著下的形勢。日軍當初進軍上海之時完全沒預料到,戰爭一開動,竟被中國軍隊變成了主動,日本參謀本部也不得不被迫自日本本土不停的調部隊進入淞滬一帶,以便足夠兵力去集中攻擊力。
日軍的武器精良,士兵之訓練都強於中國軍隊,可是每當日軍略集中火力進迫中國某一個陣地時,中國軍似乎死不撤退,而每一個中國陣地好像都在準備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以陳誠的第十五軍守寶山之姚子菁營來說,日艦用密集性炮打得沿岸中國軍隊陣地天動地搖,血肉橫飛。而中國軍隊陣地只有輕型炮兵對日軍這些艦上巨炮,幾乎無還手之力。血戰到了七天七夜各陣地、各營幾乎無一生還,奇怪的是這個陣地仍有人在守著,指揮官也沒有在下令後撤。
第十五集團各陣地自八月十四日已打到了九月中旬,日軍以為最多一個禮拜,中國軍隊會敗下陣來,結果打了近一個月,第十五集團軍各陣地快接近全軍覆沒。
張發奎之第八集團軍駐守浦東,也是對日軍先發制人,不過沒有擊潰日軍防衛陣地,反而引來日本本土增援之部隊兩側包圍。張發奎部隊在被日軍三麵包圍之下,拼得彈盡糧絕,血流成河。
蔣介石命令何應欽增援張發奎,何應欽表示一師的部隊調到浦東火線,也最多不過維持幾天就完全報銷了!
蔣介石沒有辦法,連中央軍教導總隊,稅警團第四團的孫立人也只得填進去。
孫立人奮不顧身,反復衝殺,幾次奪回陣地,自己也身負重傷。
蔣介石本人為了鼓勵士氣,四度親自上海戰場,巡視幾次差一點被日軍炮火及槍彈傷及。宋美齡也隨著巡視傷兵時,二架日機剛好投下彈炸射,宋美齡座車立刻車毀人傷,重傷送到醫院。
在各國戰事史上,第一夫人如此的親臨前線慰問傷兵也絕無僅有的。
張治中第九集團之第八十八師及第八十七師守上海市區。而第八十八師駐守閘北、江灣地區,無論日軍如何猛烈攻擊,八十八師及八十七師就是不敢退後一步,而每天陣亡人數已達四百餘人,而後方預備隊每一天必須調防一營約四百多進入閘北及江灣增補前幾天陣亡之士兵,此種血戰持續達三個月之久。
此時淞滬戰役,阻止日軍三個月目的已達到。蔣介石終於下令中國軍隊轉移後撤。各部隊在撤完前,要顧祝同第三戰區指揮官留一個營駐守閘北四行倉庫。顧祝同隨即通知孫元良第八十八師。最後,第八十八師一二三團團副謝晉元進駐四行倉庫。這就是抗戰有名之四行倉庫之役。
總結,上海淞滬戰役,中日雙方都死亡慘重。中國軍隊三個月抵抗下來陣亡約五十萬人陣亡之眾。而少將,中將達十七人可見這場戰役是用“血肉長城”打下來的。當然,日本方面也大為震驚,從過去幾年,每次中日衝突,中國軍隊避免抵抗,到突然如此勇敢不怕慘烈犧牲之抵抗看來,中國怎麼可三個月就能屈服或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