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lolinyu
RISC主要優點就是指令精簡,不用搞那會死人的拆指令,
而且架構簡單的關係,所以耗電量較低,
但是每行指令只能做一個動作,所以在開發他的compiler就變得很麻煩,
[恕刪]
|
嗯? 你的觀念似乎還停留在一些教科書裡的觀念... 沒有跟上時代的進步
我記得從x86 CPU是從Intel Pentium Pro開始,instruction decode就已經把RISC的技術
給實作進CISC CPU裡來加快執行速度!! 大部份常用的instruction都是
使用hardware decode , 除了少數不常用的instruction之外...
在早期,你有想過為何會有RISC架構與CISC架構的分別嗎? 只是單純
為了分別而分別嗎?? 我的答案告訴我不是這樣的, 會有這種分別
完全只是因為半導體製程不夠先進,都還只是在初期發展的階段
在那個年代裡,半導體製程是被限制住的,在這個製程之下,只能夠選邊站
不是CISC 就是 RISC , 有沒有可能混合? 在當時是不可能的...
我記得的是從Pentium Pro就開始納入RISC的hardware decode
也拜製程進步之賜,在相同面積裡可以塞進去更多的電晶體才得以實現
再提到現今的半導體製程已經是非常的恐怖了,當初RISC架構的著眼點
是performance , 不是省電為主 , 只是無心插柳 , 因為只是用了精簡指令集
的架構,不需要用那麼多的電晶體就可以做到想要的功能,反而也就不那麼耗電了!!
現在的ARM架構CPU,除了原本設計裡就有考量到省電的電路之外
它的低功耗還是要靠半導體製程之賜才能夠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