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這種問題產生的原因很複雜,過度限縮在世代問題反而只會把焦點放在國家社會提供我們什麼環境的爭論。
三四五年級的發展有一部份歸功於1960年代決定發展加工業,以及80年代對於資訊科技產業的投資,整整三個世代的人能夠賴以維生。
以我為例,我是六年級前段班的,出社會工作的時候中南部以前很多傳產在六四之後對岸大幅開放投資條件、環境,就讓不少傳產出走。
當然這些傳產有些屬於勞力密集或高污染,台灣提供他們發展的環境,但別的國家有更好的條件之後,他們想留台灣也有些困難。
的確台灣的代工思維讓許多產業發展得很蓬勃,但由於原創條件不足或者沒有遠見,製造出來的代工品利潤低、競爭大。
當大陸、中南半島能提出有利的優惠,這些廠商就會想走。
當某個產業一離開,帶走的是整個上下游供應鍊與協力廠商。很多人並不是什麼高端產業的勞工,
絕大多數勞工的薪水都在月薪十萬以內,可是這些勞工卻是撐起整個台灣消費、經濟的動力。
當勞工不容易找工作或工作不穩定,社會很容易感覺混亂、悲觀、徬徨的想法。
以前外界在分析台灣經濟奇蹟時,稱早期的加工業政策產生了穩定社會的力量,進而在80年代轉向資訊產業的成功。
資訊產業的成功被稱為找對了下一步『Next Step』,而當資訊產業開始成熟的90年代末期應該走出新的下一步時,很明顯走錯了方向。
投資兩兆雙星結果變成台韓互鬥彼此在低利中勉強生存,台灣不像南韓用國家的力量在支撐產業,所以到最後含恨敗北。
銀行大量投資在這些產業結果現在等於掛在銀行的投資呆帳裡,不救那些廠商他們馬上死給你看。
總之整個世代交替問題是很複雜的經濟、政治、社會因素才會造成六年級之後的失落,
而這個問題也不是台灣獨有,南韓日本也有類似問題,假設你我是出社會十多年,年近四十的勞工,
像我祖父在日據時期出生,在戰亂中度過年輕歲月,台灣經濟奇蹟的時代年紀也大了。
我想如果以他的作法,他會選擇創業,因為你要領那些死薪水一定買不起房子養不起家庭,
要跳脫只當人薪勞(台語,只當人家的員工)的思維,自己去創業否則永無翻身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