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引用:
李家同:技職教育失焦 搞得像工學院
2011/04/06
【聯合報╱記者王維玲、薛荷玉/台北報導】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在日前一場演講中表示,台灣技職教育式微,政府的政策明顯在削弱技職體系特色,「搞得技職學校像工學院,但沒有技術,學問又比不上工學院」,凸顯國內技職教育失焦,太向大學靠攏。
李家同3月初在台大演講,探討台灣的工業水準為何無法精益求精、再上層樓。他指出,台灣長期忽略基礎技術研究,除了台灣工業界公司規模不足以花長時間研究基本技術,只好購買別人的技術,還因政府對技職教育的政策方向錯誤,無法和大學區隔,技術不夠專精,做學問、寫研究論文,又比不上工學院,失去特色。
李家同建議教育部應好好檢討台灣技職教育政策,不應要求技職校院過分注重學術,例如現在連技職體系的教授都要寫SCI的論文,「這是沒必要的」,也會導致學生既沒技術,但研究成果又比不上台大學生。
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認為,相對於中國大陸、越南、泰國的技職教育最高只到專科,我國則向上發展到科技大學,讓高級技術人力取得學士、甚至碩士學位,培養出結合理論與實務的人才,是台灣高教的一大特色。
但為避免科大發展向一般大學靠攏,反而失去特色。李彥儀表示,科大的評鑑指標、獎補助標準,都更看重教學、實習、產學合作、證照,降低研究成果占比;在教師升等部分,教師可不靠著作,而用技術升等,都是為保留技職教育的特色。
李彥儀說,過去讀技職的學生只能做黑手,任初級技術人力,但如今則可成為中高級技術人力,讓許多技職學生更有信心,也有愈來愈多優秀學生轉攻技職體系,這些影響應該都是正面的。
|
引用:
北科大教授:老師拚論文 的確影響教學
2011/04/06
【聯合報╱記者王維玲/台北報導】
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李家同日前表示,台灣技職教育式微,政府的政策明顯在削弱技職體系特色,現在連技職體系的教授都要寫SCI的論文,非常沒必要。科大反應不一,有校長表示只是遵守政府遊戲規則,爭取經費補助;也有老師坦言偏重研究會影響教學,對技職教育的實作優勢有不良影響。
台科大校長陳希舜對李家同的看法不以為然,反問「大學生和科大學生投入職場之後,有什麼不同嗎?」他說,在政府明訂學校的經費獎勵辦法中,就以研究成果為主,科大院校只是遵守遊戲規則。
陳希舜認為,技職院校的研究偏重應用研究,但不表示學校沒有基礎研究,只是比例問題,他認為不必過於強調技職院校或普通大學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最重要的是能夠「人盡其才」。
台北科大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曾百由卻坦言,學校若要申請5年500億經費,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所以鼓勵老師多做研究、發表SCI論文;為了讓老師有時間做研究,老師校內教學時數就會減少,例如以前老師一學期上10個小時的課很正常,現在老師一學期頂多上6-9小時課,若收碩博士生還可以減課。
在這種情況之下,不足的師資便由兼任教師補上,但是,許多實務型課程,都須由老師一步步帶著學生做實驗,兼任老師往往沒有那麼多時間帶,難免影響教學品質,對技職體系學生的實作優勢有不利影響。
曾百由透露,雖然政府與學校都鼓勵技職體系老師也發表SCI論文,但是和普通大學相較,科大有先天限制。例如普通大學的研究計畫經費可能都是百萬起跳,科大的經費卻可能連一半都不到,落差過大,做出來的研究成果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希望政府能訂出明確政策,讓大學能朝著不同階層和使命發展。
|
終於有人指出這種變態的現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