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B...%85%AC%E8%B7%AF
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滇緬公路的起點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終點是緬甸臘戌,全長1,453公里,公路始建於1938年春,於當年十二月初步建成通車,以後陸續加以修改,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西南後方的一條歷時最久,運量最大的國際通道,有力地支援了中國的抗日戰爭。
目錄
1 公路資訊/里程
2 修築背景
3 工程開工
4 現狀
5 參見
6 相關鏈接
公路資訊/里程
惠通橋是怒江上唯一的一座大橋,也是滇緬公路的咽喉。惠通橋位於雲南龍陵縣境松山臘猛村腳,跨怒江.滇緬公路在中國境內即是320國道,從昆明起點至瑞麗畹町口岸出境,中國境內全長為850公里。
出口岸至終點緬甸臘戌為603公里,為中國至東南亞重要的道路,目前由滇緬公路進入緬甸後可達緬甸的首都仰光。泰國的首都曼谷,往西可抵印度,最南可抵新加坡,是中國西南聯外的第一大公路。
城市名 距起點距離
雲南昆明 0
雲南安寧 33
雲南楚雄 168
雲南南華 204
雲南大理 378
雲南永平 478
雲南保山 579
雲南龍陵 721
雲南潞西 748
雲南畹町市 833
緬甸木姐 905
緬甸臘戌 1453
[編輯] 修築背景
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很快就占領了中國華北、華東、華南地區,僅剩以香港和越南海防等第三國港口轉運之通路,其餘直屬國民政府的港口都落入了日軍的手中。為了避免剩餘的兩條轉口線被封閉,因此中國應該要有一條後方的國際通道。居於此考慮,1937年8月,當時的雲南省主席龍雲向蔣介石提出「修改滇緬公路的計劃」,建議各修一條通往印度洋的鐵路和公路,蔣介石非常贊同。1937年10月,國民政府官與雲南省政府協商,確定滇緬公路由昆明經下關、保山、龍陵、芒市、畹町出境,在緬甸的臘戌與其中央鐵路接通。
工程開工
1937年未,中國向國際招標工程,約有數家國際性大型公司對此有興趣,表示若中國能提供先進設備,於六、七年內便可開通,但當時中國缺乏先進機械,更無六、七年時間等待,續決定自行修建。
1938年1月,滇緬公路總工程處成立。公路的測量工作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由於當時缺管受過訓練的專業技術人員,滇緬公路總工程處中對因戰禍遷往昆明的一些無業知識青年進行迅成培訓。這批青年後來成了滇緬公路的技術骨幹。
臨近1938年春節,公路沿線的20萬各族勞工被徵集到工地,這些勞工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婦女。由於當時機械缺乏,他們只能用手工來完成。很多艱苦、危險的工作幾乎都是由婦女、兒童來完成。原定三個月時初步通車的工程幾經推遲,終於在年底初步通車。
老人、小孩和婦女用雙手修建公路.
現狀
1966年,中國境內的滇緬公路段稱為昆畹公路,並不斷整治和改建,現在是雲南境內重要的國道幹線。目前,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將實現全線高速化。安寧至保山段現已建成高速公路改建,昆明至安寧段及保山至龍陵正在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