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typh
讓一下三季人就好了昧,不必執著這種事 
|
台灣學者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講授《易經的奧秘》。他說,他在孔子老家曲阜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呀?」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學生很高興地說:「可以呀!」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用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錯了,四季!」「三季!」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恰好孔子正從屋裡走了出來,學生向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學生沒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個頭。客人走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有三季呢?」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有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點虧,磕三個頭,無所謂。」教授講完這個故事說,碰到那些不講理的人,你就會想到他是「三季人」,就不往心裡去了,你還會生氣嗎?
這個世界,「三季人」太多了。凡是「三季人」都是不講理的,因為他根本不懂理為何物。「夏蟲不可語冰」(《莊子·秋水》),跟夏天的蟲子講什麼冰啊?你越講,他越不懂,他越跟你吵,聲音越吵越高,你不是自找氣生嗎?但當你一旦想明白,他是「三季人」,你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氣和了。要學學孔老夫子,見人說人話,見「蟲」說「蟲」話。這不是毫無原則的機會主義,而是耽誤不起那個閒工夫,把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在毫無意義的爭吵上。
「三季人」有多種,常見的一種是胡攪蠻纏,根本不管什麼「理」不「理」;二是閉著眼睛(不看事實),大講空理、歪理;三是本無批評資格,對沒看過的(書或文件),也敢掄起批判的大棒;四是拾取他人牙慧,自以為撿著了寶貝,其實,離事實十萬八千里;五是強不知以為知,自吹自擂,天下老子第一;六是有奶便是娘,管它什麼天塌地陷;七是「花崗岩」腦筋,拒絕一切新事物……
「三季人」能否轉化為「四季人」,變成常人一樣?這是可能的,但需要做長期的耐心的艱苦的工作(但不是一味地跟他辯論),需要足夠的思想準備、工作準備、時間準備。不過,「三季人」就是「三季人」,終究會有人一輩子也變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