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apage
Regular Member
 
apag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Oct 2004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65
引用:
作者Adsmt
並非如此.....

破音只是同字異音,和你的論點無關。

異體是因為區域與時間上流傳的差異造成的,古代不像現代網路那麼發達,文字流傳會產生變異是正常的。比起文字,語言的變化更大,中國據說就有三千種方言。相信這三千種方言你絕大多數都聽不懂,所以國外學者傾向把「漢語」視為一種語系或語族,意思就是漢語的方言差異,是差不多是英文、西班牙文、法文、德文的彼此差異這種等級的。

難不成你要說方言是古人講錯話,將錯就錯的結果?



語言跟文字是兩回事吧?

我去Google了一下,原來並不是破音或異體字,是『通假字』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485529.html 參考

通借雖然前人也謂之假借,也是「依聲託事」而借音表義,但是它與六書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書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種法則,是不給某些詞造專門書寫符號而借用他詞書寫符事情來替代的法則,是「本無其字」的「依聲託事」,沒有所謂本字可言(後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則是古人用字的一種變通現象,即放著本字不用而臨時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來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聲託事」。

為什麼會產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現象呢?原因很多。從根本上說,漢字雖然是以象形、象意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體系,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它並不能實現形與義的完全統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這說明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本來就是允許和存在著借音表義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雖有不同,但在借音表義這一點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在使用過程中能做到約定俗成、得到社會的公認就不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因此,某些通假現象在某個時代通行,當時的人們習以為常,並不以之為怪。在沒有正字法、也沒有能促進用字規範化的工具書的古代,人們用字不像後世那樣嚴格。另外,漢字在隸變之後,字形的直觀表義功能已不復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體也難記,人們在倉猝下筆之際不及熟計,也自然易寫「別字」,正如鄭玄所說的:「其始書也,倉卒無其字,或以聲類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至於有的典籍書已亡佚,後來只能根據某人的口授再筆錄流傳,筆錄之時,也容易注重聲而忽視字形。某些「別字」流傳久了,也就漸漸相沿成了習慣,所以古書中的許多通假字與其本字之間的對應關係(即某通某)是相當固定的。
舊 2011-02-21, 12:22 AM #8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page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