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tardog
無他 用Intel的卡在學網內
不論是搶頻寬,反應速度,CPU占用率甚至連網芳的穩定度都不是鳥螃蟹可以比的
再來是某批的D-Link 530 而最後是最多人吃的螃蟹
但是進入PCI_E跟GB Lan的時代 消費級的這個級距螃蟹已經不是以前的螃蟹的
您在民國100年的今天 推薦人家買一片十年前出的100M卡 而不要選現在1000M的卡..
說不得您可以從Server下來看看現在一般電腦內的網路卡
現在普及的是全GB Lan 環境呀...
|
抱歉,搞錯對像,跟您說聲抱歉!!
話說回來,搶頻寬這種事應該還是以訛傳訛的結果 ... 怎麼說呢 ...
這要怪就怪那隻螃蟹吧!! 這個結論,是我10年前就已經知道的結果了.. 我就稍稍的話說從頭吧!!
我記得Ethernet規範中有一部份是在處裡Frame的錯誤, intel 晶片照規範走 , 比較沒問題
台灣廠商為了要做cost down,做了研究與統計,發現一個事實可以切入, 只要有這個大前題
這個網路晶片就有競爭力 (很明顯可以Cost Down就對了啦)
這個大前題就是
只要UTP線材遵照EIA/TIA 568A or 568B規範施工 (這個規範各位看倌自己去查詢吧!!)
為何要遵照這個規範就沒題呢?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做UTP網路線時有個口訣 1236 , 這部
份我就不詳述了, 只要照這個規範走 , 就能降低許多的傳輸時的訊號干擾 , 即使用螃蟹卡
也能夠穩定運作!! 因此螃蟹卡看準這點可行 ,就開始大量生產 ,也就是各位後來看到的市場上
許多人在銷售的狀況了!!
但是,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如果沒有配合的Hub,螃蟹卡還是會玩不下去的,因為訊號干擾的
問題還是存在於許多環境的,所以後來的switch hub幫了大忙,它不是純OSI Layer 1的Hub
它算是部份Layer 2的設備,有store and forward功能,也有MAC address learning
更有Error Frame處理的功能 ,這才讓螃蟹卡能夠為大眾所接受!!
再說一下,錯誤處理的部份,我記得Layer 2 switch都有這功能,有沒有ECC我不確定,但是
確定的是Error Frame只要被Switch遇上,大部份都是Drop (丟掉), 如果一張網卡送出來的
10個Frame ,有3-5個是錯誤的,那錯誤率就算很高了,因此Switch會將這些Frame Drop
而 A <-->B 之間的通訊,則會因為TCP/IP 機制自動往下調降傳送大小及速度
簡單來說,如果網路晶片對於這些Error Frame的傳送與接收不處理的話,那就只能夠依靠
TCP/IP的通訊協定來做處理, 自然就會被調降速度與大小,來適應網路環境!! 所以我認為
之所以用intel 網路晶片,在搶頻寬時佔優勢則是肇因於此, 我認為要就認清真正的真相
而不是以訛傳訛 人云亦云!!
觀察目前的上網環境,說實話非常的雜亂 , 要嘛就是UTP亂做,要嘛就是Switch hub因Cost down
也有很多狀況 , 再加上螃蟹卡也來插一腳 , 就是各種狀況紛紛亂亂的 , 大家都在各自描述
他所遇上的狀況 , 然後瞎子摸象 都說自己說的才是真象 , 這樣做才對!! 但卻拿不出一個
能夠讓人真正心服口服的道理!!
所以我才會說,買intel網卡可以解決許多的問題,把問題降到幾近於無!!
PS1:對於TCP/IP運作原理有概念的人大概都會知道,一旦收到Error Packet , TCP/IP 也是
用Drop來處理,如果Drop次數一多,user就會覺得慢,因為同一份資料都一直耗在Drop & ReTransmit (丟棄/重送)
PS2: 這部份原本我很不想說的,無奈還是要說 , 看得懂的人就看得懂,看不懂的人說再多也不會懂!!
自行細細推敲吧 , 我不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