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一個不一樣的想法,西晉末年匈奴貴族趕走了西晉司馬氏統治集團,從西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漢立國起,到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為止。
這136年間北方少數民族先後建立16個國家,因16國大多是匈奴、羯、鮮卑、氐、羌五個少數民族建立,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
五胡政權的存在打亂了漢族政權在北方統治的延續,史家又把這段時間稱為『五胡亂華』。
以上這些敘述是宋朝宰相:洪邁,在著作『容齋隨筆』寫的一段故事的白話文。
提這些引述是想說,古代其實老早在周朝甚至更早就跟北方、南方的外族接觸,甚至產生文化、種族的融合。
古代的百越一部份獨立存在,一部份跟中原為主體的漢人融合,例如楚國、吳國、越國即是。
在漢朝初始對於匈奴、東胡民族不斷在對抗、和解、交流。到了東漢末,羌、氐的勢力上來才有曹操北伐的作為。
史書上許多北方外族人名的記載從外族語言的音譯,到大量中原文化外傳連帶許多外族的領袖貴族階層大量漢化,著漢服改漢名,接受中原制度。
隋唐之後更加接受除了北方外族以外的中亞民族,李白愛看的胡姬跳舞,說不定是不少現在台灣男人感興趣的中亞國家女孩。
唐朝覆滅之後的五代十國,各民族又再次征戰融合,重新發展出更豐富的文化。到這裡幾乎是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宋朝北方的遼、西夏、契丹和女真族再次與宋融合,之後蒙古這個看似跟中原文化距離稍遠的敵人崛起,
實際上蒙古族老早在這一千多年來不知道被匈奴、羯、鮮卑、漢族融合過多少遍才衍生出來。
有的人說蒙古族有喝馬奶的習慣,中國北方人可沒有。我說這是現代才沒有的習慣,明朝清朝的北方人喝的馬奶、羊奶甚至做馬奶酒可多了,現在沒有不代表過去沒有。
講了這麼多只有一個結論,其實所謂外族的定義在兩千多年來的歷史其實越來越模糊,可是跟中國(應該說是中華民國)打仗、強佔在各地的領事館、租界的外國,
在清朝以及中華民國人民眼中其實是外人,制度、文化差距很遠,加上清朝的加速衰敗使得當時的人很清楚知道外族跟本國人的差別。
一些北伐後被壓抑的地方勢力遇到外族也不得不先考慮,是要把外人先趕走,然後再來內鬥。
對於發生戰爭的原因、敵人的定義不同,就會改變自己的心態。許多當時要為汪經衛、滿州政府辯護甚至是後來想翻案的人,在這些觀點定義上就很難被認同。
跟台灣被日本統治不同,台灣民眾當初對於日本軍隊抗爭撐了一段時間才被優勢武力壓制下來。
當時的大陸跟台灣不一樣,除了德國幾乎沒有國家在中國戰爭問題站在日本那邊。
加上後續中國撐過前面的艱苦時期讓英美在歐陸戰場喘息之後,才將資源送到中國繼續打下去。
如果中國承認敗戰,在當時二戰未結束之前就投降,試問日本有辦法壓得住很久嗎?
那年頭已經不是滿族入侵中原,實施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漢人被殺得無路可走的封閉年代。
當時十里洋場許多現代科技、軍事與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都跟五十年前很接近了,如果投降了,日本恐怕局面也不容易控制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