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要增稅的原因在於政府沒錢了,礙於舉債規定不敢借錢。
至於為何沒錢不外乎兩個:收入減少,支出降不下來。
收入為何減少?在於景氣雖然復甦或持平,但是大賺錢的電子業繳的稅本來就不多,傳產外移更收不到錢。
十幾年前失敗的大陸政策讓廠商有機會在外地設籍海外公司然後前進大陸,沒有把負責繳稅的母公司留在台灣。
支出降不下來要看看十大建設的例子,十大建設先花錢搞建設,但是搞出來的都是金雞母,會生蛋也會生雞仔(養活自己又養出金雞)。
北二、中二、南二高加速各縣市交通,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遇到產業、資金外移、人口下降的年代就注定效益大減。
花博、世運、聽障大拜拜,幾百億的錢砸下去效益有限,那些場館未來還要花公帑去維持養護,等於這幾隻雞只會吃飼料不能再生雞蛋。
其實用商業的投資法則去看待政府的投資就很容易理解,工廠老闆買機器、雇員工為的是這個工廠未來二十年能回收多少。
現在的決策官員一狗票都是法律、政治背景,為了選票花大把公帑也無所謂,也導致投資回不來,最後變成呆帳。
於是各種加稅的措施是最快能平衡帳目的方法,其實很多財經官員不是不懂,礙於選票與執政權,專業意見只好拋兩邊。
其實這種現象不是台灣獨有,一狗票凱因斯信徒都是這種思維,殊不知凱因斯時代是二戰後世界各國百廢待興,適量借貸投資適得其所。
但是現代化較快的國家幾乎都是人口負成長,需求減少了怎麼可以再去向子孫向外國借錢來搞『擴大投資』?
以前日本就有報導幾千人的鄉下地方,山路鋪設的品質跟都市一樣好,這就是因為官員只偏信擴大建設的觀點,只在帳面上GDP增長搞把戲。
沒有一種政策是絕對好的,時機不對,地點不對就注定失敗。健保的黑洞固然有其癥結,但是說穿了政府已經承擔不起所以要另闢途徑(收錢)。
像美國最近在罵歐巴馬食言延遲向富人增稅,其實他也陷入兩難,有富人的壓力也有平民對於社會醫療的需求,偏偏政府的帳他必須承擔,所以才進退失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