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te Member
|
反攻緬甸之戰歷經兩年時間,與抗戰八年來比較,並不算長,但兩年間士兵們一直都是在戰場上苦拼惡鬥,除在密支那休息兩個月外,便再沒有休息的機會。在那些荒無人煙之地,戰士們以森林作帳幕,以荊棘污泥作戰場,爬高山、涉深水,創下了一個個在艱苦環境中長期作戰的紀錄。
綜觀前後兩期攻勢作戰,新一軍先後擊潰日軍第二、第十八(曾補充十五次)、第四十九、第五十三、第五十六等五個師團和三十四獨立旅團,及其他特種兵部隊。共殲敵33082人,其中包括三個聯隊長和其他高級軍官,傷75490餘人,俘虜田代一大尉以下官兵323人,敵軍近乎全軍覆沒,我軍和敵軍的傷亡比例是一比六強,繳獲步槍7938支,輕重機關鎗643挺,大炮186門,汽車552輛,火車頭及車廂453節,坦克車67輛,飛機5架,佔領倉庫108所,獲得金屬器材兩萬餘噸,佔領公路646英里,鐵路161英里,解放被日軍佔領的區域在5萬平方英里以上,略小於日本總面積,大於義大利總面積。
二戰緬甸保衛戰
珍珠港(Pearl Harbour)事件後,日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擊敗了駐紮在印度支那、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菲律賓的法、英、荷、美各國軍隊,在日軍面前西方軍隊可以說是不堪一擊。此時才使西方,特別是美國認識到了支援中國抗戰的重要性。因為正是中國軍民拖住了日軍整整21個師團和20個旅團,還有在東北的13個師團。
而日軍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同西方各國作戰的部隊總共才有11個師團和3個旅團。倘若中國淪陷,日軍就得以把半數以上的在華侵略軍抽調出來對付西方,日軍同希特勒軍隊在印度、伊朗會師的計劃就有可能得逞。
同時,美國羅斯福總統、馬歇爾總參謀長、艾森豪威爾將軍等軍政領導人都預見到,中國是反攻日本本地最理想的戰略基地和大後方。因為中國離日本本土最近,擁有眾多的人力、物力和為數眾多的機場、港口。從中國去轟炸日本本土和從中國港口出發在日本登陸,遠比從太平洋諸小島與日軍逐島爭奪要好得多。所以,美國對於援華抗日和邀請中國出兵保衛緬甸是最積極的。正是美國羅斯福總統等人對英國領導人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中國才有可能派遠征軍援英入緬參加二戰世界反法西斯的緬甸保衛戰。
英國殖民主義者既想保護住緬甸以維護其殖民主義的既得利益,卻又不想讓別人插手,尤其害怕中國軍隊進入緬甸,那樣會鼓舞緬甸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因為在歷史上中國對緬甸有過很大的影響。如果英國殖民當局能早早聽從羅斯福總統的勸告,在1942年初就讓中國軍隊在仰光和毛淡棉駐防並預先構築堅固工事的話,緬甸可能不致整個淪陷,中國軍隊也可能不會有數萬人慘死在北緬的野人山中,且由於滇緬公路暢通,中國國內的抗戰也不至於陷入極端艱苦的境地。
中國早在1938年,鑒於日軍對粵漢鐵路和滇越鐵路的狂轟濫炸,外國援華的各種物資難以正常運輸,所以動用了數十萬民工,胼手胝足,翻山越嶺,經滇西橫斷山脈,跨怒江、瀾滄江、漾濞江三大河流,用8個月時間搶築了長達700多公里的滇緬公路,成為當時世界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蹟。1942年初日軍攻佔越南進駐泰國後,滇緬公路就成了中國與國外友邦聯繫的唯一交通命脈。所以,中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衛這條關乎生死存亡的交通命脈。
日本軍國主義者對緬甸早就垂涎三尺,志在必得,早在30年代初就向緬甸派遣了大批特務,以僧侶、商人、醫生、護士和教師等偽裝身份在緬甸定居,搜集情報,收買緬奸,挑撥離間中、緬關係。新三十八師在緬甸作戰時,所繳獲的日本刊行的《緬甸兵要地誌》中寫道:
以現在及未來的世界情勢而論,緬甸實在佔有極重要之地位,為確保大東亞戰爭之勝利,而與滿洲國共同形成兩大據點,若能確保緬甸,不但能控制去就彷徨之泰國及安(越)南,又能封鎖英屬之馬來半島及蘇門答臘等地,藉以阻止英人東進之企圖。
上緬甸(即北緬)之地形:北部突伸與雲南及印度接壤,其西部因有「阿拉幹」及「卡查爾」山脈,構成一弧形之地勢。再北上與「巴豆開」山脈相連,最北部與安南北上之山脈及「其培特」高原相會,而形成地理上之要衝。在作戰之時,若能確保北緬甸地區,不但能遮斷中印間之交通,又能協制重慶政府,更能阻挫英、美利用中國大陸進攻日本本土之雄心。
很明顯,日本軍國主義企圖佔領緬甸,尤其是北緬,以便切斷滇頃公路,困死中國,迫使重慶政府投降。故而,日軍抽調部分侵華日軍加強其太平洋各地的兵力,並西進印度、中亞與希特勒「會師」。在這種形勢下,中、美、英在緬甸聯合打擊日軍的入侵,就成為必然。
入緬之初,英軍已放棄仰光向西北節節敗退,在緬西普羅美(Prome)一帶集結。此時我第五軍二○○師已進駐緬甸中南部的同古,第六軍已進駐緬甸東部的棠吉和羅列姆,這四個地點恰成一線。3月18日,日軍第五十五師團的先頭部隊與二○○師配屬的軍騎兵團在同古以南發生激戰。19日,日軍派尖刀部隊直插同古城北的飛機場,企圖切斷我二○○師與後續部隊之間的聯繫。
自20日起,日軍第五十五師團主力與我二○○師展開激烈的同古城爭奪戰。當時日軍的編制是每個師團25000人,我軍一個師是12000人,從人數上說,敵方兵力是我方的兩倍多;就飛機與炮火方面而言,更是相差懸殊。當時英、美的作戰飛機都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上,制空權完全被日軍掌握。第五軍的炮兵、坦克都還在雲南邊境,二○○師總共只有24門81mm迫擊炮。所以敵軍陸、空合作,步炮協同,集中火力日夜攻城。當時中國遠征軍的司令部和參謀團打算趁日軍被牽制於同古城之際,迅速集中主力,圍殲日軍五十五師團於該城一帶。所以命令二○○師堅守同古城,二○○師官兵在戴安瀾將軍的指揮下,前仆後繼,愈戰愈勇,孤軍喋血,使有優勢兵力及裝備的日軍不能越雷池一步。只因後方交通運輸的梗阻和遲緩依然如故,不僅使「圍殲日軍第五十五師團於同古」的計劃付諸東流,白白塔上了二○○師三分之二的兵力,還犧牲了戴安瀾師長。儘管這樣,戴安瀾將軍和二○○師全體官兵的英雄業績仍令全國同胞和盟邦、友人肅然起敬,打出了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戰的第一個光輝篇章。戴安瀾將軍的英名成為當時反法西斯陣營各國報刊、電台爭相刊登和廣播的英雄的名字,其光輝業績將永載史冊。
在日軍第五十五師團進犯同古的同時,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向緬西英軍據守的沙拉瓦第(Tharrawaddy)及普羅美(Prome)進犯。東部的羅列姆(Loilem)方面也發現少數敵軍竄擾,而在緬泰邊境泰國一側的日軍「王牌」十八師團則按兵不動。後來,整個緬甸戰局的惡化就是由於敵第十八師團在緬人帶領下,繞過棠吉迅速攻陷我軍後勤苦地臘戍(Lashio),劉伯龍的新二十八師不戰而逃,使第六軍因腹背受敵而潰敗,而這又首先應責怪蕭毅肅參謀團的兵力佈置不當。當時參謀團的兵力部署是:第五軍居中,第六軍居東,英軍居西,六十六軍為總預備隊,據守後方。蕭毅肅等人的眼睛只盯著從仰光方向來的三股日軍,居然對東面泰國邊境上的日軍「王牌」十八師團視若無睹,讓第六軍的4萬人據守從泰國邊境的景棟(Kengteng),經過棠吉一直到中路接近鐵路線之處長達500公里的漫長防線。既要防備南路之敵,又要防備東路之敵,所以限於兵力嚴重不足,造成第六軍不論是正面還是縱深,都難以設防。這一佈局上的錯誤招致了第一次緬戰的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