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抗日作戰始末
http://news.sina.com.tw/books/know/barticle/4115-7.html 文章出處
在印度蘭姆伽軍事基地接受整訓的中國遠征軍
文章摘自《中國駐印軍印緬抗戰》
作者:丁滌勳 王伯惠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本書簡介:在抗日戰爭中,人們都知道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卻很少有人瞭解中國抗戰的第三戰場,即印緬戰場,介紹中國駐印軍印緬抗戰的著作更是鳳毛麟角。本書以許多親臨印緬抗日戰場的老兵的回憶為主,輔以相關學者的研究,……
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
抗戰中,中國有兩次遠征軍和一次駐印軍。

第一次遠征軍,是在1942年春天,從雲南沿滇緬公路進入緬甸,參加保衛緬甸之戰,它的正式名稱是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因為當時日軍南進攻勢如火如荼,國軍為配合盟軍作戰,又另出第二路遠征軍去泰越,甚至有派出第三路遠征軍渡海去參加南洋各島戰爭的可能,所以第一次的遠征軍便加上了一個「第一路」頭銜。但是一般人只稱之為中國遠征軍,或中國入緬遠征軍。司令長官是羅卓英將軍。
中國駐印軍是緊接著中國第一路遠征軍的結束而產生的。因為當時印度沒有戰場,中國軍隊不能稱作遠征軍,故改稱駐印軍(C.A.I。)。本書所記的新一軍,便是這支勁旅的主角。駐印軍後來雖反攻入緬,但它的名稱依舊不改,一直到打通中印公路,班師回國,它仍然保持著原有的稱號。
第二次遠征軍,成立於1944年駐印軍反攻緬甸的初期,任務是從雲南西部向緬甸反攻,與駐印軍裡外呼應。司令長官起初是陳誠將軍,後來是衛立煌將軍。報章上多稱之為滇西國軍或滇西遠征軍,他們在怒江兩岸、騰沖、松山、龍陵等處,取得許多輝煌戰績,光復舊滇緬公路,與駐印軍在芒友(Mansyu)會師。
第一次入緬遠征軍
1941年12月8日,日本軍閥為深陷泥淖的「中國事件」尋謀出路,不顧一切發動狂猛的南進攻勢,一種賭注性的閃擊攻勢,使太平洋上風雲色變!次年2月15日,新加坡陷落以後,日軍鐵蹄便踏入了中南半島,長驅入緬。日本這一戰略的目的,在於徹底打擊英國殖民地軍隊,並割斷當時我國唯一的對外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故以第三十三、五十五和第十八三個師團的兵力分路北犯,來勢兇猛!
3月7日,仰光(Rangoon)失守,國軍應英國的邀請,即以駐滇的第五軍、第六軍及第六十六軍進駐緬甸增援。其中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便是後來轉入印度,組成駐印軍的基本部隊。
第一次緬甸之戰,由於英國的作戰準備不夠和我國遠征軍入緬過遲,雖然有我第五軍扼鎮中路叠摧頑敵,新三十八師更於仁安羌(Yenangyaung)建立奇勳,破敵萬眾,援救英軍7000餘人出險,使敵攻勢頓挫,但大勢所趨,對整個戰局亦不能挽回,緬甸終於淪陷。當時緬甸英軍和國軍分入印和入滇兩路撤退,新三十八師秉仁安羌大捷的餘威奉命殿後,掩護全軍後撤。轉戰色格(Sagaing)、溫早(Wantho)、米咱(Meza)、卡薩(Katha)、旁濱(paungbyin)等地,經過十幾次的浴血苦戰的新三十八師,漸漸孤軍落後,彈盡糧絕!後來,全師官兵忍饑挨餓從深山密林中取捷徑向印度兼程轉進,於6月8日全部到達東印度邊境的英法爾(Impal),才算脫離險境。
6月14日,為聯合國紀念日,印度首都德裡舉行盛大閱兵典禮,各聯合國駐印軍隊均被邀參加,新三十八師亦奉命派步兵一排代表中國軍隊出席。我軍因立有特殊戰功,故大受各方歡迎與重視,中國士兵被聯合軍民另眼相看。檢閱中,中國軍隊軍容壯盛,步伐整齊,精神奮邁,堪為全場之冠。印度總督當晚在總督府宴請中國代表隊,席間,對中國軍隊讚賞有加。印度各報更在顯要位置發表評論,一致認為中國軍隊初入印度,以一久戰疲師,征裝未解,竟能在檢閱中壓倒11個國家,獨露鋒芒,足見中國軍隊素質優良,無怪其在仁安羌能以1000人的兵力,擊敗七倍的敵軍,救出盟友,實為世界上第一流的軍隊。從此以後,英印軍民均對中國軍隊表示敬慕和愛戴,為中國駐印軍樹立起光輝形象。
新三十八師在東印度休整月餘,即開駐比哈爾省的藍伽(Ramgarh Bihal)軍區。原來取道回國的新二十二師,因敵軍已深入雲南,又轉道入印,在蠻荒的野人山中輾轉三月,飽受艱辛,他們到達雷多(Ledo)後只稍事休息,即轉往藍伽集中整訓。
8月,中國駐印軍正式成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Gen.Joseph W.stilwell)受命為總指揮,羅卓英將軍為副總指揮。
1943年春,羅卓英將軍調任國內要職,統帥部將新三十八師、新二十二師及在印度成立的新三十師合併編成新一軍,即陸軍新編第一軍。以鄭洞國將軍為軍長,孫立人將軍為副軍長兼新三十八師師長,胡素將軍為新三十師師長,新二十二師師長仍為廖耀湘將軍。除步兵之外,又從國內調去在印度成立了幾個炮兵團、工兵團、汽車兵團、騾馬輜重兵團、獨立步兵團、戰軍營、高射炮營、工兵營、通信營、特務營、憲兵營和人力運輸部隊等。胡康河谷進軍後,駐印軍又增加了第十四師和第五十師兩支勁旅,陣容無形強大起來。
反攻緬甸之戰,實際上在1943年3月間即已開始。新三十八師以一部兵力為先鋒隊,負有消滅或逐走侵入東印度邊境和盤踞在野人山上的敵軍,以掩護工兵修築中印公路初程的任務。10月底,先鋒隊將號稱精銳的日軍第十八師團趕下野人山,殺入胡康河谷。當時因為我軍兵力單薄,後方沒有交通路線,補給困難。而氣候因素又無法保障空投。作戰部隊除時刻關注敵情外,還要預防毒蛇猛獸螞蟥瘧蚊的侵襲和迷途絕糧的危險。森林中沒有路,大家用刀斧在那裡開天闢地,其艱苦情形,真是無法說出!除夕前夜,新三十八師攻下於邦(Yupong Ga),後續部隊才陸續增加上來。
1944年2月,新三十八師佔領太柏家(Tainpa),新二十二師也攻克太洛(Tairo),兩下夾擊孟關(Maingkwan)。3月9日,瓦魯班(Walawbum)大捷,結束了胡康河谷(Hukawawng Valley)的戰鬥。
孟拱河谷地形狹隘,兩旁是陡峭的庫芒山(Kamon Bum),敵軍築起深溝高壘,以逸待勞,阻擋我軍攻勢,四、五月進展比較遲緩。5月下旬,我軍變換戰術,出奇制勝,使戰事有了飛躍的進展。新三十八師一一二團在雨季江水陡漲的時候,偷渡南高江(Namkawng),截斷加邁(Kamang)敵軍後方交通,奪取敵軍在孟拱河谷所有的補給倉庫,動搖了孟拱河谷的敵軍,加速其崩潰;這便是有名的西通(Seton)之役。在此戰役中,日軍曾用三個聯隊的兵力,三面圍攻該團,反被擊滅大半。我軍乘勝猛進,於6月16日攻佔加邁,25日佔領孟拱,前後不到十天,連克兩大重鎮。
與孟拱河谷戰役同時進行的是密支那(Myitkyina)攻城戰。自5月17日起,我軍第五十師、新三十師和十四師的一部,與美軍一團組成的中美混合部隊,開始進攻市區,日軍施行「自殺防禦」,這一街市戰持續達80多天。8月4日,我軍攻下密支那,反攻緬甸的第一期攻勢,至此告一段落。
在攻勢暫停的兩個月中,駐印軍的人事和組織都有重大的變動。史迪威將軍奉命返美,索爾登將軍(LT.General Sultan)繼任駐印軍總指揮,鄭洞國將軍為副總指揮。新一軍亦於此時劃分成兩個軍:新一軍及新六軍。新一軍統轄新三十師和新三十八師,新六軍統轄第十四師、第五十師和新二十二師。孫立人將軍任新一軍軍長,廖耀湘將軍任新六軍軍長。各師師長除第五十師和第十四師仍為潘裕昆、龍天武兩將軍外,第一一四團團長李鴻和新二十二師副師長李濤分別升任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師長,新三十八師副師長唐守治繼胡素將軍出任新三十師,各師副師長和各團團長也有所調整。
10月初,緬北雨季終止,駐印軍發動第二期攻勢作戰。新六軍於加邁出兵佔領瑞姑(Shaegn)之後,除第五十師改隸新一軍外,其餘全部空運返國,參加國內戰場反攻;新一軍繼續挺向八莫,揮戈南下,完成打通中印公路的任務。
11月17日,新三十八師猛攻八莫(bhamo),日軍據險死守,再以「自殺防禦」戰術阻止我軍,我軍於12月15日突入敵陣,將守敵完全殲滅,繼續南下。新三十師在向南坎(Namhkan)挺進途中,在卡的克(Kaibtik)高地與日軍新自朝鮮調緬的四十九師團主力遭遇,激戰五日,敵軍以密集隊形瘋狂衝突,被我軍以盛熾火力,消滅過半。
1945年1月15日,新三十師攻佔南坎。27日,新三十八師攻克中印公路與滇緬公路的交叉點芒友(Mong Yu)。28日,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芒友舉行會師典禮,史迪威公路至此全程暢通。
史迪威公路打通後,新一軍又為響應英軍在下緬推進和確保國際通路安全的任務,再向緬中進軍。2月20日,新三十師克復新維(Hsenwi)。3月8日,新三十八師攻下臘戍(Lashio),同時,由卡薩(Katha)南下的第五十師也一連取得萬好(mwanhawn)、南杜(NamTu)、西保(Hsipaw)等重要據點。3月30日,最後一仗,攻克喬美(Kyaukme),結束了國軍遠征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