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te Member
|
一開始幾天共軍傷亡很大進攻的幾個縱隊幾乎傷亡過半,可是國軍的四個軍連續抵抗了十天下來,人員也傷亡大半,因為共軍是四面包圍,因此十天下來彈藥無法自外面補給。傷患無法後送,糧食又缺乏,快進入彈盡糧缺之地步。
國軍其他兵團要前去支援又被共軍阻擋在包圍陣地之外,李延年兵團這時在附近想去支援卻被共軍其他團阻擾住動彈不得。
此時國防部參謀長顧祝同親自乘飛機到達碾莊上空與黃伯韜通話,一邊鼓勵士氣,一方面告知李延年部隊正在前進支援中,要黃伯韜必要時突圍。
黃伯韜部隊在被圍到第十二天也就是到了十一月二十二日,各部隊已死傷慘重,有的士兵已開始殺馬來充饑,此時已到了不得不突圍的地步。因此黃伯韜命六十四軍軍長劉鎮湘帶部分部隊向北突圍。黃伯韜自己對劉鎮湘說,我不願突圍,在國民黨內總要有一個將軍殺身成仁,何況我已老了,萬一做了俘虜,我也走不動會很難為情。
此時當六十四軍軍長劉鎮湘突圍還沒走多遠就被共軍全部殲滅。劉鎮湘被俘。消息傳到黃伯韜,黃伯韜對部下說我非黃埔系統將領,我不願被共軍及國軍其他將領恥笑,於是舉槍自己自殺,當時尚未斷氣,還是侍衛幫忙補了一槍才斷氣。
黃伯韜被消滅對國軍士氣大為影響,共軍立刻展開第二步計畫,開始包圍黃維兵團。
黃維兵團此時在雙堆集附近被共軍團又再度圍住,在黃維軍團中有十八軍的十一師、一百十八師及第十軍的一百十師,第一百十師的師長名叫廖運周,廖運周則又是共軍的間諜,不但將黃維兵團被圍的一舉一動都派人通知共軍,而且還去向黃維建議了他的一百十師可負責打頭陣,由他負責帶隊突圍後開了一個口後面其他軍可以跟進突圍。黃維不疑有他就同意!當然,黃維兵團有這麼一位師長級的將軍間諜,哪有不失敗之道理!
這是徐蚌會戰已從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打到十二月五日左右近一個月。其他幾個兵團孫元良兵團、李彌兵團、邱清泉兵團、李延年兵團,打得都非常辛苦。國軍死傷慘重,而共軍也死傷慘重,此時南京國防部已意識到國軍的一舉一動似乎都在共軍之掌握,開始懷疑國軍之中一定有什麼間諜人物與共軍溝通,但仍覺察不到國防部內是什麼人?
郭汝瑰在國防部任職中將作戰廳廳長,此關鍵人物與另外兩人劉斐、韓練成在軍早已打入國防部指揮系統,此人是中共當時安排在國防部內一個高級間諜。歷史幾十年後證明瞭徐蚌會戰郭汝瑰扮演了一個極重要的角色。
郭汝瑰資歷相當優秀,是黃埔第五期畢業生,又在進入日本士官軍校廿三期畢業,國防部陸軍大學第十期畢業,在國軍中自曾任師長,陳誠第十八軍、十四師參謀長、五十四軍參謀長、廿集團軍參謀長及廿二兵團司令等要職一直升到國防部第五廳及第三廳廳長,負責了參與了徐蚌會戰,整個作戰計畫。不過在杭戰前在川軍的郭汝瑰曾經加入過中共,後來失去了聯絡,杭戰後又與中共地下黨恢復聯絡。郭汝瑰有一身優秀之資歷及經歷在國軍中受到陳誠、何應欽、白崇禧及顧祝同之賞識,甚至也受到了當時蔣介石的信任。當時對郭汝瑰懷疑的人只有杜聿明與孫元良兩人,國軍失敗退守臺灣,有的人仍不太瞭解郭汝瑰已為國軍中身為中將高級職務,為什麼也會叛變為中共之間諜。解放後,郭汝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與其他的起義叛將一樣,並沒有被重用,也許中共在解放後也不願提起徐蚌會戰中靠這麼一位間諜而成功,相反地被中共領導人也看不起,最後只掛一個“政協委員”頭銜而冷落終究一生,據說一九九七年在北京過世。
徐蚌會戰在在打到一個月後,杜聿明就提出一個計畫,既然黃維兵團被圍牽制住了共軍主力,就不如先讓其他兵團改變原先部署,放棄徐州。將孫元良、邱清泉、李彌兵團向南撤避免這三個兵團再被包圍,而命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在北位置就近去解救被圍之黃維兵團。
在歷史上證明考慮這個計畫是可行的。如果當初三個兵團向南撤,不但國軍保存了近三十萬兵力,經過整修後再守住不讓共軍南下渡過長江佔領南京,也許這個計畫南撤成功了,歷史說不定會改寫,至少不會讓西南戰役再失敗,國軍也不會撤退來台這麼慘敗。
歷史就是歷史,有人說這也許就是天意,沒想到這個突圍計畫又被間諜郭汝瑰給破壞了。杜聿明提出南撤計畫時,從南京開完會議後在十一月二日立刻找了一個飛行員乘小飛機飛回徐州。到徐州後立刻與李彌、孫元良商討決定展開南撤徐州之計畫。立刻下命各兵團指揮官回到防地開始準備撤退突圍。孫元良部隊、李彌部隊、邱清泉部隊在收到下達突圍命令時,首先要把剩下的帶不走的設備破壞掉包括了通訊器材全部炸毀。此時孫元良部隊向西南方向撤退,杜聿明帶著李彌及邱清泉部隊向東南方向撤退,大部分部隊撤離徐州時,難民也擠在各道路上,加上共軍部隊乘勝追擊,其困難可想而知。此時鄧小平、劉伯承部隊得知消息,立刻追擊從三方面包抄,形成口袋形佈陣想一舉追擊突圍的杜聿明、李彌、邱清泉部隊。可是孫元良部隊突圍動作很快,杜聿明、李彌、邱清泉部隊動作也很快不到三十六小時,鄧小平劉伯承部隊已無法追上。
命運就是命運,當杜聿明的突圍計畫上報到國防部時,同時共軍也自郭汝瑰作戰廳長那邊得到了此消息。
郭汝瑰此時向蔣介石建議並提出杜聿明不應該置黃維兵團不顧突圍,應該立刻改變計畫,停止突圍,回領各部隊去救黃維兵團。
在此關鍵時刻,國防部又立刻改變了突圍計畫要下令杜聿明帶各部隊停止突圍前進而立刻調頭讓大部隊回頭,而掉入了鄧小平劉伯承的口袋戰術中。這個改變的命令也造成了杜聿明、李彌。邱清泉部隊進入全軍覆沒的危險中。歷史上證明,這個突圍又改變回頭之計畫,不但沒有救到黃維兵團,而使得邱清泉全軍覆沒而自殺,杜聿明、黃維被俘在撫順監獄坐了幾十年牢。國軍之慘敗,國民政府最後退到臺灣來,不能不說這是個關鍵的命令。
杜聿明、黃維被俘,李彌隻身突圍,自徐州花了二十天才到達濟南經山東回到南京。
孫元良則因沒有收到停止突圍的命令就按原來突圍的命令離開了徐州,經長江北岸到了武漢再由武漢到了廣州,經香港最後回到了臺灣。
在今天歷史上對徐蚌會戰的幾位國軍兵團司令的定位,黃百韜、邱清泉戰死,杜聿明、黃維被俘,李彌脫險到南京後又重被重用,重組十三兵團及第六編軍團派到雲南,後來發生之雲南事件。因盧漢叛變撤事件退到臺灣,後來因李彌的部分部隊進入金三角,所建立的孤軍,而在歷史仍是有一定的定位。
孫元良將軍則因許多外人不知其突圍之詳情而大陸方面及臺灣到今天二〇一〇年仍然把他定位為“脫逃”,此點實在不公平,這也就是筆者在這篇文章中要敍述之主題。
在徐蚌會戰中國軍徐州剿匪副總司令官杜聿明、黃伯韜、邱清泉、黃維、李彌、李延年、劉汝明、孫元良七個兵團司令過去抗戰時都有著顯赫的經歷,每個人在抗戰中都經有無數戰功。到抗戰勝利後內戰之開始每位將軍在一九四八時都被委任為中將兵團司令,這都不是偶然的。可悲的是這幾位將軍都是因為徐蚌會戰一役的失敗終結了英雄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