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LittleJohn
在孔子指摘周武王之後,儒家的重要人物孟子對於周武王則有稱讚而無批評。
有人說是孟子那句:君為輕的邏輯開始將統治者與人民的天平傾斜過去。
一眛地愚忠,置人民死生不顧只為了守住君主的權位名分,於此不可動搖的君主權位開始被懷疑。
倡導尊王攘夷,表面上尊崇天子恢復地位實際上卻是把持天子意見的解釋權,同時合法擴張軍力把影響力擴及各諸侯國。
後世打著各種口號稱帝的人越來越多,但也因為出了幾個好皇帝或者盛世,想指責也不是,不指責也奇怪。
我想說的是人民、諸侯與君主之間的互相牽扯影響,中國在選擇何者為重的觀念跟日本很不一樣。
但是我一直懷疑難道他們對天皇就毫無質疑的嗎?有輕君主之心的權臣沒有想過:彼可取而代也...這件事嗎? 
|
我覺得民為重的說法在中國歷代以來一直只是口號
或是使民眾安心的話語..實際作為沒有呈現
這是題外話
輕視天皇這當然有
而且例子還很多
就像之前說的
有的天皇窮到沒錢下葬..有些窮到賣親筆字(親筆簽名??).有些窮到去擺攤
有些幕府大將軍也搞了一堆名號顯示自己的地位不下於天皇
足利從明朝弄來了日本國王的封號..家康死後變成天照大權現(差不多神的意思)
為什麼沒對天皇出手??
這個很複雜...簡單的說一下好了
最初建立鎌倉幕府的源式跟落敗的平式
其實兩邊都是皇室後裔...
按中國人的想法...有血統就更好取而代之了
但是天皇的繼位有一定的規範
大抵上就是嫡長子之類的
但是皇室人會越生越多...怎麼辦呢
到一定程度會把某些人賜姓..分出一支..讓他們當臣子.就不是皇室了
(天皇其實沒有姓.只有名)
所以即便源式開創幕府但從法理上是沒有皇室繼承資格的
而且日本人對於這個法理似乎顯得古板..有點教條主義
所以終鎌倉幕府一代..都沒有人對皇位出手
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一套遊戲規則
就是你們這些豪族大名怎麼玩都無所謂就是不能對天皇出手
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天照大神開創了日本..沒有天皇皇室就沒有日本
天皇具有賦予統治者的正當性
征夷大將軍的法則就是天皇不可侵
所以在這個遊戲規則下.要真的做掉皇室自立之
就會像是破壞遊戲規則的人
被圍起攻之
即便到今天.這各遊戲規則都一直被遵守(今天總理大臣的任命還是由天皇)
這部分就是民族性的不同
看習慣了中國儒家一天到晚為統治者瞎掰理由的中國歷史
自然會覺得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