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中國的集權制度跟家天下的思維有關,此外中國跟好多民族接壤在一起,相互利益的爭鬥、天然資源與生存的競爭都是動機。
加上儒家、法家形成的統治概念讓歷代幾乎都有很穩定的治世官員可以支撐原先由武力政府組成然後在過度到文人政府的國家體制。
標榜忠君愛國思想一直是兩千多年來的主流,而且這個概念並不是只有漢人政府有,魏晉南北朝、南北相峙的西夏、大金君王都有一統天下的思維。
日本的天皇與幕府體制有的時候是針鋒相對的,有時候卻是表面稱臣於天皇但各擁勢力誰也不服誰。
遣隋、遣唐、遣宋的交流帶給他們的主要以文化、科技交流,政治制度影響層面有限。
畢竟他們幾乎不用面對有強大武力的外族,如何集中國家資源去發展軍事、治理天然災害、飢荒的需要沒有那麼強。
以前聽歷史老師說過,日本各大名因為爭搶的就是那些土地資源,往往一兩場敗仗輸掉就等於輸掉整個軍隊武力,
所以歷史與民族性格上他們容易傾向背水一戰,不拼死下一次就沒了,這跟古代的中國、東北民族、蒙古族思維不一樣。
忍耐有時是更好策略,漢人不斷在異族統治中跟對方融合,同樣也輸出制度讓外族同化。
中國文化傾向於贏者全拿,至於能掌握權力多久是一回事,想爭權的人也不一定急著一時一地就要決出勝負。
所謂天子他也知道自己不是神,而天皇可是從頭到六十多年前都是神(人民也這麼認為),最好跳脫中國的集權概念去看日本歷史比較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