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utl
因為角色不一樣,美國是消費者與技術提供者。
日本台灣中國都先後是生產者與技術承接者,當美國廠商覺得在台灣生產不划算的時候,就在1995年左右移動到中國。
以iPhone來舉例,就技術上來說鴻海作得到。
但鴻海想得到這樣的產品嗎?鴻海能進入美國市場賣嗎?所以鴻海作業員到工程師只能爆肝。
再從手機來講,Moto已經要死不活了,但打死它的是美國的黑莓機/iPhone/android,而非其他國家廠商。
我覺得中國目前已經走到台灣1985年左右的階段了,這時台灣人買車的選擇已經從速利改成其他進口車了,中國這現象也很明顯,消費者普遍對國產廠商沒信心,寧願去買國產日裔歐裔的車輛。家電產品也是。
這種崇尚舶來品的現象,在日台都發生過。因為國產廠商都經歷過只要生產出來就有人買的榮景,但當消費者不再是首次購買之後,就會在設計質感品質上開始要求,而這些東西國產廠商想都沒想過,這時消...
|
或許你只是要拿鴻海做例子, 但我挑一下骨頭導正一下觀念...因為這句話
錯很大錯非常大
鴻海在iphone上只是負責 "組裝", 那是最低層次的工作, 連電子業都稱不上...
基本上鴻海是機械業(至少泛鴻海集團的核心成員都是), 一直以來都是做組裝/生產製造起家的(純OEM), 是很後來才有一些BU切入做ODM的.
至於iphone有多高深, 這邊不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