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Happy_Cat
去看看一般外食的成分,大多是澱粉與肉為主力(如排骨飯,雞腿飯等),蔬菜很少,而且差一點的,就用劣質醃漬菜取代新鮮蔬菜,不知你「長期吃蛋白質其實偏低」的說法從何而來?新鮮蔬果吃太少倒是真的.
更明顯的例子,就是看齒列不齊問題比例,這多半是因過度肉食,蔬果吃太少,鈣磷不平衡而影響骨骼發育之故.台灣現在很難找到天生長得一口整齊牙齒的年輕人,這是標準文明病,居然還「長期吃蛋白質其實偏低」?
台灣腎病罹患率數一數二,再鼓勵老人多吃蛋白質,無疑雪上加霜.
|
先把大家同意的部分列出
1. 肌肉的維持對老人的生活品質有極大影響
2. 骨骼的維持對老人的生活品質有極大影響
不同意的部分先列出我的看法
針對肌肉部分, 肌肉不會憑空從空氣生出來, 而是需要吃蛋白質維持. 目前醫療科學的做法是用氮平衡 (Nitrogen Balance), 也就是檢驗輸入跟輸出的氮重量來判斷蛋白質的總量是否是增加還是流失. 驗血或者驗尿都可以達成, 只是因為繁瑣, 所以一般只有醫學研究會使用. 重點是在於輸入跟輸出的差異, 因此一般較為安全的做法是吃得比每天的建議值多一些. 過去幾十年已經有很多研究顯示在靜態的狀況下如果要維持氮平衡, 一般人每公斤需要 0.8g. 一個6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的量是 0.8 x 60 = 48g. 這樣的蛋白質大約是 200g的肉, 或者8顆全蛋, 或者 14顆蛋白.
問題現在來了, 人不是植物, 會活動, 活動中會需求更多蛋白質, 多少是合理的目前沒有人可以有系統的量化出來. 很多運動員長期是用 2.2g/kg (數字是實驗出來的), 甚至更多, 如果同樣是60公斤的運動員, 這樣的目標需要 132g 蛋白質, 相當 530g (約1台斤肉). 我相信一般人應該落在 0.8 ~ 2.2k/kg 這個範圍內. 我個人寧願多一點, 也不要因為蛋白質攝取不足而讓身體吃掉自己肌肉. 肌肉消失後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練回去
針對骨骼的問題, 骨骼流失的原因很複雜, 不過一般認為能保持骨骼強度的因子是肌肉強度, 骨骼需要承受的阻力 (生活/運動), 鎂/鈣攝取比例, 以及蛋白質攝取多寡 (骨骼內部的組織是活的)
肌肉/骨骼承受的阻力跟生活習慣有關, 鎂/鈣攝取比例以及蛋白質攝取跟食物有關. 我只能說如果一個人的身體沒有遇到阻力, 肌肉會萎縮, 骨骼會變脆. 鎂/鈣攝取比例是一般人不會注意的. 因為種種大環境原因, 鎂在食物鏈裡頭變少, 可是沒有鎂的幫助下, 鈣的吸收非常糟糕, 吃再多鈣也沒看有用
腎臟相關疾病一般不是因為攝取蛋白質過高引起, 而是因為有其他因素造成腎先有問題, 然後攝取蛋白質後會導致腎病的加速惡化. 台灣人喜歡亂吃藥才是真正造成腎不好的原因.
高蛋白對骨骼流失是否有影響請看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717017
一般人對肉最大的誤解是蛋白質造成很多問題, 實際的問題是紅肉連帶太多飽和脂肪. 食用瘦的肉一般沒有很多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