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MichaelLee
當然課本講的不一定對就是了
不然也不會有學者在討論
|
1.電腦三國志2代 是可以玩台灣的
2.正史三國志曾經有一段話:
魏作合肥新城。詔立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認為夷洲是台灣的說法
最早引用該段史料,並論證夷州就是台灣的,可能是台灣日治時期時對台灣歷史研究貢獻卓著的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他的成名著作《台灣文化志》中,他正是引用沈瑩的該段文字,以此來推斷其所描繪的「夷州」應該是現今的台灣(見伊能嘉矩 1985,25-6)[6]。以後,又有日本學者市村瓉次郎、和田清等人,利用《臨海水土志》中之記事,和《隋書·流求傳》的記載相互比較,而同意依能嘉矩這樣的解釋方式[7]。在1950年代,台灣中央研究院的人類學者凌純聲,也是繼續從沈瑩的這段敘述中著手,另外再配合民族誌的資料,而論證夷州應該是台灣才對
認為夷洲不是台灣的說法
然而,台灣的一些學者認為以目前所知的而言,只能推斷「夷洲『有可能』就是台灣」,但是,並無法確實肯定這個陳述。對這個陳述質疑的相關理由,至少有以下幾點:
史明(1980,25)指出,如果就《三國志》中的記載而言,「夷洲」這個名稱,正和「亶洲」一樣,「從古時代就是屬於那種不能確定到底是指何處的一種傳說地名之類」。我們可以再看一次陳壽(nd)關於亶洲的記載:「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重點是加上的)」。
若把「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這一段記載與今日的台灣聯繫起來,在歷史上或地理上、更是找不出可以憑信的任何痕跡(史明 1980,25)。
如果把中國古籍中有關夷人的記載整理一下,同時也參考《山海經》的「甌在海中閩在海中」這樣的敘述,就可知昔古時代從長江流域要到福建地方,也是要依靠海上交通來完成的。「所以夷州極可能是對散居於華南沿海各島」(郭弘斌 2003) 。
柏楊否定夷洲是台灣的說法,在《柏楊版資治通鑑》18,《三國鼎立》(1985)中指出夷洲是琉球,亶洲是日本。
以上抄自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