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p004697
現在國外環境保育的專家現在的潮流是什麼?
以往國外的環保人士都強調的是保護,
而沒注意到當地人的發展與生存
後來在泰國某個保育區(國家地理雜誌有寫到,但我忘了是那一期)
環保及動物保護團體,改變他們以往的的手法,
而從當地人士的生存及自然環境的共存為出發點找出一個新的方向
請問樓主:當你們環境保護團體在強調環境保護時,
是否有提供另一個方法來讓當地民眾也能存活(賺到生活費)?
我們都知道環保很重要,要留乾淨的大自然給後代子孫很重要
但是也不能讓這一代的人為了環保而活不下去吧!
當你不能提供一個確實解決的方法前,我會視你為人本團體之類的嘴炮人士
話說的很好聽,但不切實際
|
如果你提別的例子,會比較好,可惜你提錯了
記得一件事
沿岸人士的生存,跟建那些石化廠沒有相關性,反而會因為這些廠而失去傳統的生存方式
而保留現有的這個潮間帶,可以養活很多沿海的人
因為補捉方式的改變
王功才會劃出一塊地作為蝦猴的保護區,需不需要進一步去規畫使手動挖蝦猴成為地方特色
則有待當地公所的下一步
你提到的國外例子,其實最早是中美洲的加勒比海群島開始,細節不多說
改變作法的第一步,是從這些環境去找出利因來誘使當地人士進行保育
台灣成功的例子其實非常多
如達娜依谷就是大學保育社學生教育、協助當地人士進行護魚,結果之後因為滿溪的魚
而使當地人士找回舊有的記憶,更帶進了觀光人潮
連帶的使得很多山地部落跟著護魚,使護魚成為帶動觀光的一大利器
不但保育了魚群,更養活了山地部落
或是詹家龍在高雄茂林帶動紫斑蝶保育,使當地不少人認識了紫斑蝶
進而去保護,同時也帶動當地的觀光
或是花東的賞鯨活動,也是如此,雖然有部分賞鯨船有錯誤的作法,但仍是改變原本職業型態
進而變身觀光業的好例子
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之一
而我們常面對的是中央政府的工程思考規劃,帶來的破壞
一個個的大型工程,未先經生態考量,直接規畫,然後環評報告中,對於生態一語帶過
對住在當地的人民而言,那不只是環境的破壞,更是生活將帶來的巨大改變
更不用說,這使他們的原有生存方式進而消失,成為失業一族
為了環保而活不下去?
台灣說真的還沒有真正發生過這種事
有的只是重劃帶來的巨大利益,而使人心貪婪
政府不該用這種直接的短期利益蠱惑人民同意破壞環境
當年宜蘭縣長力阻設廠,而今日我們有一塊沒人可以否認的宜蘭淨土
保護環境後,宜蘭今日可以利用他們的環境來賺觀光財
說真的,好好想想,多看相關的片子很好,不過記得回頭來看看我們的土地
這塊土地是我們生活的土地,它不只是一塊標著價格的地,它是讓我們可以存活的大地母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