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真田廣之
*停權中*
 
真田廣之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n 2010
文章: 5
引用:
作者lompt
孩子 演變 代表他不是原本的
而是改變過的
懂了嗎
要不要幫你估狗辭典呀
閩南方言 閩北方言 廣東方言等等
都是由古漢語以及中古漢語傳承並演變揉合而來
懂了嗎

在漢代 當然沒有客家話
在漢代 也沒"閩南語"呀
懂了嗎?

以福建南北一代交界處為例
甚至演變出客家話融合閩南語的狀況
到了台灣 這些甚至都融合了原住民語言 南洋語言 以及外來語言
承認這一切 而不是不敢面對 只會否認
才是做學問 懂了嗎

不是辜幾個字 找幾首歌 就可以自以為是地說自己才是唯一
那其他人唱的呢?
那麼多種語言 有國語 客家語 廣東語 所以 這說明甚麼?
這說明其實都是由一個母體系傳承出來
所以都不完全 因此才有消失的音韻
才有不同時期的音韻 懂了嗎?
也因此 就算福建都有三四種的福建南部方言(福建語)的腔調
事實上 不同腔調不也是一種不同的閩南語?
都是分支罷了
懂了嗎?

所以才叫演...


在漢代 當然沒有客家話
在漢代 也沒"閩南語"呀


客家話一定沒有

不過閩南語 在漢代前後就有了 頂多那時沒有現在的泉漳州腔 閩語是從古吳語分裂出來的

當時古代吳越被楚國統治 當時的南方漢語只有楚國在講 所以你客人別在硬凹了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B7.B5.E6.BA.90


閩越語

現在閩南語保留一些古代百越語成份,例如ka-cháu(虼蚤或蟉蚤)、ka-cho̍ah(虼蠽或蟉蠽,對應中文為:蟑螂)、ka-lēng(鵁鴒或鵁閵)、tō·-kâu(杜猴)、tō·-ún(杜蚓或土蚓,對應中文為:蚯蚓)、káu-hiā(蚼蟻或狗蟻,對應中文為:螞蟻)[28]、ka-lún-sún(交懍損、加懍損、交懍恂或加懍恂,對應中文為:打冷顫)、phah-kha-chhiùⁿ(拍咳啾,對應中文為:打噴嚏)、tio̍h-ka-cha̍k(著咳嗾)。

近代之研究已也顯示侗台語系(TAI-KADAI)亦與原始漢藏語系以及上古漢語有極密切之關係。

最明顯的例子是「肉」,其文白二讀差異甚大:訓讀 [jiok] 代表了中古漢語,在《廣韻》等屬日母字,「日屋合三入通」,IPA [ɲjuk~ʑjuk](現代北京話 /rou/,粵語 /yuk/)。但語讀為Bak,如南洋華人將「肉骨茶」拼寫作 Bak-Kut-Teh。比較語言如下:

阿爾泰語系蒙古語:max

侗台語:壯族土州話: b[¬]k,

泰國語:-Lue: m[a()n, Sui: man (油), Li: mam*

壯族廣西天等、德保、靖西:ba:i, ma:i, w*

南島語系:印尼語:da - ging


日本語保留了不少上古至中古之漢語詞彙,而日語的漢字讀音多是在南北朝至唐朝時從中原傳入,所以有不少詞彙二者發音幾乎完全一致。例如「世界」sè-kài,日語唸セカイ(se-kai),「開始」kai-si,「世紀」se-ki,尤其在韻腳上更有相當多的例證,如宇宙、運動、便當等。

另外,由於台灣日治時期長達半世紀(1895年-1945年),因此台灣話的日常用語有不少日語詞彙,例如o·-bá-sáng(おばさん,中年、年長女性)、o·-jí-sáng(おじさん,年長男性);另亦有和製漢詞,以閩南語發音讀出的情形,例如:「離緣」(離婚)、「注文」(下訂單)、「寄付」(捐獻)、「口座」(帳戶)、「出張」(出差)、「水道水」(自來水)等。


原來台灣話的 蟋蟀 唸 ㄉㄡˇ ㄍㄠˊ 這個是古代越語的唸法

日本語保留了不少上古至中古之漢語詞彙 那麼跟日語漢字發音相近的那些音 就是古代漢語官話

現在的閩語 很多跟日本漢字發音幾乎一樣 那代表閩語很多唸法根本就是等於 漢代官話

舊 2010-07-27, 08:12 AM #9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真田廣之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