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 Member
|
貼貼貼
臺灣學研究
第五期 / 97 年6 月
「唐朝官話」話
持「閩南語」是「唐朝官話」說者,以本族群老一代,身歷日本、國民黨政權壓
制、族群意識強烈、而又具有讀冊音基礎者居多。
他們之依據:
(一)是:唐朝官話(即讀冊音、漢音)七音(調),閩南語也是七音(調)。
(二)是:用閩南語(指讀冊音)吟唐詩,音聲最準確,最有韻味。
(三)是:閩南語中含有甚多唐朝官話(他們認為文言語詞就是唐朝官話)。
殊不知這種說詞是「文不對題」,因為所謂「方言」,所指者是各「方言」中之口
語音(白話音),也就是其原始母語部分,而不是讀冊音(文言音)部分。不管是不是「文
不對題」,此處還是就上述三種依據來探討看看。
(一)閩南語與唐朝官話同為七音(調):
各方言聲調數一覽表39
1.北京語 4 音(調)
2.蘇州語 7 音(調)
3.廣東話 9 音(調)
4.客家話 6 音(調)
5.潮州話 8 音(調)……屬閩南語之一系。
6.閩南語 7 音(調)……口語音
7.唐朝官話 7 音(調)……閩南語讀冊音-漢音
由上表可以發見:除閩南語口語音和唐朝官話同為七音外,尚有蘇州話也是七
音,反而是同為閩南語系之潮州話卻有8 音,可見單憑音調數相同,便斷定閩南語就
是「唐朝官話」,依據未免薄弱。
(二)用閩南語吟唐詩,音聲最準確,最有韻味。
漢字之字音,自漢代中葉發明反切法、便一直用反切法在呼求,反切法不甚科學,
呼出來之音聲缺乏一致性,用北京語呼出來者是北京語音,用客家話呼出來者是客家
話音,用閩南語呼出來者是閩南語音。在當年之標準漢音-唐朝官話無可能再現之今
日,每一種方言都可以說自己是標準漢音-唐朝官話,也都不能說自己是標準漢音-
唐朝官話。不過,從現在在台灣通用之三種漢語而言;北京語只有四音(調),而且鼻
音只有n、ng 二音,入聲全部付之缺如,與標準漢音差異最大。客家話只有六音(調),
而且送氣傾向較重,例如:「大」音thai2「備」音phi2「錢」音chhian5 等,也與標
準漢音有差異。只有閩南語(讀冊音)無論音(調)、鼻音、入聲、清濁、聲氣都最能滿
39 篠原正已,《台灣語雜考》(同註2∼C),頁76,頁77。
臺灣閩南語之淵源與正名
專論
69
足標準漢音之要求,但如要說:用閩南語吟唐詩最有韻味,那可是見仁見智之問題,
在閩南語族群人聽起最有韻味,在客家話族群人,或只懂北京語之人們聽起來可不一
定最有韻味。
(三)閩南語中有甚多唐朝官話(文言語詞)
漢字之形、音、義系統於漢代中葉確立以後,「漢音」便成全漢族字音之主流。
歷經晉、隋到唐,得科舉制度之助,更是博得「唐朝官話」美稱。自此,無論是一個
族群,日常生活所用者是那一種方言-白話,讀冊時一律都用「唐朝官話」-文言,
學過「文言文」之人,好比現在學過北京語之人,不期然而然地把北京話引進到閩南
語中一樣,會把屬文言之語詞引進到各自之方言中,也就是說:各方言或多或少都有
文言語詞之存在,並非閩南語所獨有。實際上,北京語中所包涵之文言語詞絕對不少
於閩南語,日語中所包涵之文言語詞為數也不在少。
(四)結語
由本章(一)(二)(三)節之探討,可以發見持此論者,不但語、讀混淆,誤將
讀冊音當口語音,「文不對題」,而且依據偏於主觀,但知自己,不知別人,「閩南語」
果真是「唐朝官話」,按理,不管是文言是白話,每一句話應該都可以用音合義切之
文字寫出來,我們又怎會至今仍在為「閩南語」之文字,束手無策?原因便在「閩南
語」中之口語音部分並非「唐朝官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