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Ming
希望大前研一真的這麼厲害
大家好像都忘記之前的兩本書
《無國界的世界:民族國家的終結》,2006年 立緒出版,李宛蓉譯
《中華聯邦》,2004年 商周出版,趙家誼等譯
|
找到大前研一, 和華裔美籍律師章家敦, 在2003年4月2日, 同時受邀來台演講的報導.
那時大前主張「力用中國」, 「中華聯邦」 ; 章家敦則主張「中國即將崩潰」. 轉瞬間七年過去, 可讓我們再回顧一下他們的意見.
大前研一演講摘要:
我來台訪問已上百次,過去我擔任麥肯錫經營顧問公司理事長時,就與在座多位先進討論過經濟問題。我一直推崇無國界經濟,而形成一個聯邦國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無國界的經濟,也就是說,無國界經濟促成了區域國家的誕生,朝向中華聯邦發展將是歷史必然的結果。
如果無國界的世界是時代潮流,那麼以「區域國家」的觀點來看世界地圖是必要的。在區域國家內,國家不過是一個單位而已,不同的國家各自運用資源,拓展經濟,而逐漸形成無國界的經濟,這有點像是過去的殖民主義,但也不盡完全相同,而台灣經濟成功的經驗正是區域國家成功的指標,其他如芬蘭、丹麥亦同。
朱鎔基接任中國總理之後,對國營企業採取權力下放的做法,經濟改革因而成功。在中華聯邦的概念下,採取分權的聯邦制度,各地區自行管理,與全球經濟接軌,可以預期中華聯邦的經濟發展將會非常熱絡。事實上,目前民主國家如日本,過度的中央集權抑制了經濟發展,正可做為借鏡。
今天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經濟,在中央權力下放,逐漸「去北京化」之後,競爭激烈而有很好的表現,地方不是以每年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七的設定為基準,他們在競爭狀態下,有如企業的各部門經理,爭取發展與績效,甚至以連續二年經濟成長率未達百分之七當作適任與否的標準;另外中國大陸注意對外貿易招商,提供大量廉價的勞力、工商、資金與人才,成為世界工廠,我在日本所看到工廠的機器設備使用高達十五年以上,而在中國工廠看到的機器都在七年以下,日本想以經濟大國之姿輸出設備到中國,根本不可能,這就是現實,中國大陸的經濟如今已成為全世界最典型的資本主義,而日本經濟卻有如同共產主義。
在中國大陸區域化的經濟發展中,中國將形成六個或更多的區域經濟體,包括遼東半島東北三省、北京天津迴廊、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廈門福州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正如同我先前所講的在朱鎔基推動的改革下,國有企業民營化,地方權限大增,現在每一個經濟特區發展都極有特色,這六大區域快速發展,進而形成大中華聯邦組織。我不在乎各位是否以國家為名稱之,但與其將中國想成一個大國,倒不如想成是數個區域集合而成的中華聯邦,而現在的中國如同美國的現行體系。
日本人講求縮短貧富差距與均衡,但在中國卻不重視均衡,而是能發展的區域就先發展,鄧小平講過一句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中國實行之後成為「有本事富有的人請先動手」、「不給資源,先富起來」,不管是個人或區域,只要有本事就發展,其他的人及區域再有樣學樣跟著發展,以達到整體發展的目的,這其實也就是鄧小平所說的「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這反映出現在的中國正以市場經濟在建設國家。
面對中國的快速發展,台灣該如何因應?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將中國「內包化」,與其競爭不過,擔心中國的力量,不如就共同合作。在無國界經濟發展之下,中國已成為西方大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台灣的經濟現在與中國更是難捨難分,經濟的合作遠超過政治,但台灣絕不能忽略中國政府的結構正在改變。
面對中國的衝擊,不必抱怨,因為這是自然趨勢。我建議,應設立包含東協、日、韓及台灣的自由貿易區。我也要呼籲,中國必須改變統治機構,改成聯邦或國協,以維持區域穩定,並且創立類似歐元的亞洲區域貨幣「亞元」,各城市和區域間也應形成聯網,如此才能以新的模式發展。
大前研一:中華聯邦越晚出現 台商越沒優勢
我提出「中華聯邦」論後,很多人和媒體都有相當多的疑問,我今天就代表媒體自問自答。
問題一:為什麼中華聯邦會在二○○五年出現,且不會晚過二○○八年呢?
答:因為一旦晚過二○○八年,台灣經驗就已經被複製,已無任何附加價值了,屆時台商已沒有優勢。也就是說,中華聯邦越晚出現,台商在大陸的價值就越低,就如同一個品牌要在巔峰時期賣出,才能獲取最高的價值。
過去美國協助台灣,是因冷戰關係,這種情形與日、韓相同,現在美國首要任務是維護國土安全,不會為意識形態保護台、日、韓,所以隨著美中關係日漸密切,台灣利益也將被忽視。現在大陸可與台灣對話的第一人選仍是江澤民,他能為台灣講話,也希望拿諾貝爾和平獎,仍具有軍委主席身份,意即還有發言權,不像胡錦濤那麼保守。
問題二:什麼是一個國家?
答:國家的定義就是有統治權、憲法、主權和軍隊等。去年錢其琛談話中提到,台灣可保有軍隊、貨幣等,其實按照上述國家的定義,兩岸已經是兩個國家,因此一個中國政策本身已經變成口號,這項提議已經遠比一九九七年的香港回歸更為優越。
問題三:兩岸如何開始對話?
答:其實一個中國的真正意義,兩岸都說不清,所以大家應拋棄歧見,否則兩岸間的鴻溝永遠填不滿。兩岸對話最好不要提及一個中國、國家、主權這些字眼。像中國在歷史上,也曾四分五裂再統一,而且現在大陸也有很多自治區,所以可以為台灣建立一種新模式。
問題四:現在有任何模式可供兩岸依循嗎?
答:目前沒有任何模式可供兩岸依循,不過只要兩岸有互信,對話就可開始。現在既存可供參考的模式有:一、美利堅合眾國:有獨立自治權的各州,造就了今日美國的強大。二、大英國協:這是由過去英國殖民地獨立後成立的組織,各會員國也都分別加入聯合國。三、歐盟:成員國都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使用歐元,也設有歐洲議會,也都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四、獨立國協:由前蘇聯獨立出的各國組成的,除了核子設施和國防是共享外,其餘各自獨立。
台灣與大陸關係應避免英美過去百年間的關係,當時美國不僅吸引大量英國移民和資金,也吸引大批的東歐和亞洲移民,成為強大的國家,而英國卻因此長期衰退。中國就是要走美國的老路,所以台灣應以史為鑑。
問題五:如果什麼事都不做,會變成什麼情形呢?
答:如果什麼都不做,一旦錯失機會,台灣最後將一無所有。兩岸不統合,台商仍會繼續到大陸投資,目前為止,台商是在大陸經營最成功商人,遠比美商和日商要好。
如果台灣政府不採取任何行動,將會造成國內失業率增加、稅收不足、人民意見分歧、大規模移民到大陸,結果就是經濟衰退,也會影響國防和外交。
問題六:中華聯邦會不會成為台灣下屆總統大選的主題?
答:會的。我認為目前有關這個議題良性的討論尚未出現,其實你們可以關起門好好討論,但目前連閉門討論都看不到。台灣討論這些議題,不一定要有結果,各政黨就可以先向人民說明自己的主張,像台獨主張、本土化等都該說清楚。
問題七:獨立,錯在那裡?
答:我的答案很簡單,獨立不能解決台灣問題。如果台灣獨立,產業和人民都會大量外移,台灣將如同愛爾蘭一樣因大量人口外移而衰敗。與大陸競爭,台灣必須有不同的因應策略以提升競爭力。
即使台灣獨立與北京關係緊張,但大陸投資仍會持續增加,很多工業國家如日本都喜歡赴大陸投資,只把台灣公司定位為「區域夥伴」。台灣獨立後,還必須和一打的中華區域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競爭。
問題八:中國接受中華聯邦的可能性為何?
答:我認為目前可能性正增加中,因為中華聯邦可以減少美國對中國的壓力,也可降低美中緊張關係。我還發現現在很多中國人都開始談辛亥革命,認為孫文才是現代中國的國父,而非毛澤東,兩岸有共同的國父,這是好現象。
還有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中強調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因此也可由國共和談來討論中華聯邦。一旦這個架構建立起來,還可應用在西藏問題的解決上。
問題九:台灣能推動中華聯邦嗎?
答:台灣是一個成功發展的國家,而且聯合國並不能解決世界上大部分的問題,如果台灣與大陸能有新的合作模式,就能成為世界其他爭議地區的領先指標,也會成為其他國家模仿的對象。
問題十:如何開始這個流程?
答:孫子兵法說:「知已知彼,百戰百勝」,必須了解大陸和台商在大陸的情形,才能戰勝大陸。陳水扁總統可以先從訪問大陸沿海地區開始,訪問廣東、長江流域、天津等地台商經營的情形,並提供台商相關支援,如:和中國大陸簽訂投資保護協定、大三通、安全保障或防衛條約等。
章家敦演講摘要:
在上午的演講中,大前研一先生認為我比較悲觀,我想用一個簡單的譬喻回應:大前的看法好像是烏托邦,我則是務實派。大家必須認真去看看現在的中國究竟怎麼樣,而不是要求或希望中國未來怎麼樣;後者是不管用的。
大前說未來兩岸可能走向中華聯邦,無論他指稱的未來是那一年,我認為都不太可能會實現,畢竟中國面臨太多難解的問題。並且,大前提出的聯邦的定義不明,更忽略了兩岸目前的政治事實。大前希望兩岸能夠理性對話,但起碼北京就不會,因為他們一直堅持要台灣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等於是要台灣先投降再對談,台灣有可能接受嗎?大前又說未來兩岸應走向無國界,但我比較務實,一旦台灣同意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就會立即喪失了談判的力量。
若加入中華聯邦 世貿優惠將不保
無論大前認為中國未來可能如何的繁榮發展,藉以論證台灣應與大陸結合,但不要忘了,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有獨立運作的政府與財政金融體系,該有的都有了,更是一個強勢經濟體,何必依附中國?台灣早已擺脫過去的威權體制,又何必再栽進另一個獨裁政體之中?
更進一步言,台灣未來加入中華聯邦,又有什麼好處?台灣必須要務實的向前看,若加入中華聯邦,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的架構下,還有沒有可能保有優惠?須知在聯邦體制下,台商也將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根本不可能再享有實質優惠,這也是大前論點的重大缺失,因為他完全沒談到加入聯邦後的台灣是否有可能再享有特殊待遇,而我的回答是:不可能。甚至以目前的情況來說,也不樂觀。現在大概只有台塑集團的王永慶先生可以隨時直接與中共高層聯繫,但台塑在漳州電廠踢到鐵板人盡皆知,試問王先生如今又得到什麼?也許台商在某些方面真的享有特殊待遇,但不要忘了,台商碰到的任意違約、毀約的情況更多。
中國眼前經濟確實正快速發展,中國大陸市場規模也龐大,卻也因規模太大,管理不易,權力下放地方的結果,反而更導致地方的失控。
再論其中央權力結構問題,大前以胡錦濤接班一事,強調中國高層的權力接班問題其實是可預測的,這點我並不同意。
從經濟層面來思考,就更加凸顯大前論點的不合理。台商不前進大陸,就必然會導致產業空洞化嗎?美國多年前也面臨產業外移的問題,但基本面並未衰退,因為壓力迫使美國商人必須升級。升級的過程的中的確有許多痛苦,但長遠來看仍是有利且不可免的。我的建議是,台灣必須要加強產業升級的速度,也可以開發更好的服務經濟,讓台灣社會變得更好。
我也想提出另一個觀點來證明大前是錯的。大前說反恐讓中國與美國緊密結合、站在同一陣線。但九一一卻可能是中、美合作的極致,例如在這次美伊大戰中,中國已明白反對美國,認為美國已成為新帝國主義。而因地緣的接近性,更使得中、美難以迴避北韓問題。
再來,我想再深入闡釋中國政經體系是否崩潰的問題。中國近年來經濟成長多維持百分之八左右,看似不錯,但真能永續經營下去嗎?我必須要指出,大前的分析是靜態的,但世界的發展卻是動態的。沒錯,中國近幾年的生產、出口大幅成長,但問題是,世界其他國家是否能全數消費?放眼歐、美、亞各國,購買力均呈下滑,現在早已是生產過剩了。已發展的國家紛紛將工廠遷移至中國,其人民卻沒有能力購買中國的產品,如此又如何產生利潤?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