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Eav
這邊好像搞電子半導體的居多,對機械來說,讀光學尺再驅動機台要考慮的是零組件背隙
跟是否有回饋系統補正,現在常用的譯碼器(encoder)來說裡面其實就是一片圓玻璃蝕刻
許多刻度,讀取刻度就知道轉速跟距離,也可以控制轉動角度,裡面的那片圓玻璃刻度盤
國外也有單賣的,這個也是超級大市場。
事實並無所謂零誤差,誤差範圍符合需求就是可以用。中華民國政府壓出來的銅板
就是錢,至於哪個五十元直徑比較大也不會比較值錢。經常看到一些菜鳥盲目的追求
精度,圖上隨便一畫就是算um的,我實在好奇就算加工廠做得出來他怎麼驗收?
|
零組件間隙在以前設計的時候通常都會有部分零件可以在最後做COVER
就是我動個零件就可以調整最後的誤差
至於回饋系統,光學尺就算一個回饋系統,我的意思是如果機台某些動作是沒有光學尺回饋的話,那就容易會因為溫差問題而造成預計之外的誤差
不過這些我也僅懂得皮毛
你說的菜鳥設計,其實我以前也有過啊啊啊~~
設計了一個百分之百合體的治具,結果零件合不進去
連部門主管也很驚訝廠商可以做到這麼密
雖然我懷疑他故意做小了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