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以上各位網友的的意見
幾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第一個是有關驗證的問題
以前做AOI(光學自動檢測)的時候也遇過類似的問題,
那時候是做了一個標準片拿去中央標準局量測(???應該是這間,忘了,有出報告書),
然後再拿這個標準片來當比較基準,
那時候老闆說這樣是ok的
現在也照個這樣做,不知道是否可行
或是也可以開給有微奈米檢測技術的實驗室用SEM來驗證,不過這個驗證費會很貴
第二個是尺度的問題,做到10um是要給顯微鏡或是光學檢測機器用的,並不是提供給一般人眼辨識用
第三是材料的問題,現在的作業環境大多控制在25度C,採用的是康寧的EAGLE2000或是1737,依照1737的規格,在正負10度C的操作環境下會有正負0.376um的伸縮量,我想一般工廠應該不容易超過這個溫差範圍,10um比上0.376um的誤差不知道會不會太大就是
以前AOI設備的解析度大多控制在8um,誤差就......科科了,我想大概有1um吧
第四,50公分的尺度太大了,目前沒辦法出這麼大的光罩,另外曝光機也沒那麼大,
雖然可以用多次曝光的方式來疊,但是這種誤差一定會大,您是要做光學尺嗎?不然很少有人需要這麼長的刻度玻璃
第五,機器的老闆已經在做光罩代工了,可能版上已經有人跟他訂過光罩
現在出的是塑膠光罩,所以才到10um,如果出玻璃光罩的話我想到3um都OK
不過玻璃光罩成本高幾十倍,如果真要玩玻璃光罩的話,我個人是傾向用請業界代工用電子束直寫,
直接在玻璃上刻尺度,然後出貨,這樣可以到達可見光的觀察極限,不過一片可能要賣兩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