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Member
|
..........................................
引用:
作者xx123
說得沒錯 ....
人際關係 + 人類心理是非常難以掌握 ... 不能以任何領域學術精確判定
在未發生現實面前 . 那些看來頭頭是道的推論只能是接近方法
況且引用知識推論者 . 富有濃厚的個人主觀在內
包含知識質量 . 經驗 . 趣向 . 環境 .... 不同於對象 .... 所述有歧義+偏離適用性的可能
這是閱覽他人知識者都該注意的
我亦希望網兄們閱讀我的發言也能注意
所以 . 我在長篇大論文後都會加註兩字 ~ 參考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 ...
所述有歧義+偏離對象適用性的可能 <= 那不是討論中的原罪 . 也不是錯誤 . 那是討論的本質
因主客關係的差異 . 正是談話的本來起始 ... 話是對人說的 . 主客關係的存在才能對話
換句話說 ~ 談者與聽者兩方主觀的差異 . 造成陳述與理解的不相等 <= 是說與聽的本質
如果 . 主客兩方主觀完全一致 . 那就不需談話與理解
世界大同呢 ?? = 語言消滅之時
另 ~ 您的字詞...
|
沒想到網兄看得懂我的文章啊
真厲害
以前我作文都不及格耶  別挖苦囉
說真的
我發覺語言本身就是帶有很大的歧義性或稱多義性
甚至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跟人說你不適合吃某某名貴的藥
他卻感受到我看不起他
而不是理解成自己不適合吃
跟某個小朋友說
那個阿姨等下會變成巫婆抓不乖的小孩喔
卻被女生大眼睛瞪著
認為我說他很醜
所以我越來越感到人與人之間其實很多時候是很難溝通與理解的
如果能找到傳個眼神就能意會的伴侶
那該有多好
只可惜世上不會有這種人
只因人生經驗無法複製
也許以後基因科學發達後
思想能藉由基因方式clone也不一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