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kari
我比較容易理解的部份是
封閉的群體裡,會容易找到歸屬感
例如,狂熱的影迷社群
相對於較開放的社會,也許他們少了被攻擊的機會,所以會比較自在,也會喜歡在一起
我想,還是為了讓自己"舒服"吧
健全的人,有時侯講話不會考慮到別人心的傷呢
因為沒有在這裡被傷害過,他們不覺得這是什麼會傷人的話
|
1.
狂熱的影迷社群 <= 不在心已受傷的前題之內 . 不在您主題的意指
正面的有志一同 與 傷痛的群聚取暖 . 有所巨大差異
2.
對於訴苦者 . 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歸屬感 . 認同感 . 安慰感
而是需要現實的 . 有用的解決方法
我給安慰 . 你給安慰 . 他給安慰 . 大家都給安慰 ..... 那是會害死人的
問題沒解決 . 傷痛得迴圈經年
就跟帶孩子一樣 .... 爺爺疼 . 奶奶疼 . 父母疼
不用教 = 溺愛
後果可期
訴苦者 <= 心理上趨同孩子 . 想找依賴罷了
3.
人年過18 . 已成年
已無任何人有義務與責任負責該成年人的心理狀態
包括父母 . 親友 . 枕邊人皆無其責任與義務
自我本該養成獨立人格
除非該人因疾病有精神上與智能上的問題
..
..
如果有人願意給予慰藉 ... 如非藏有惡意利用
那是個人多得的
4.
忠言逆耳 ... 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 = 不長進
在一對一對的訴苦環境中 . 對於喜歡聽好話安慰 . 枉顧正面意見者
我一律送他0204的電話
那頭有姑娘輕聲細語 . 低聲嬌喘滴為他服務
想訴啥苦都可以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