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joe.oo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2
文章: 79
引用:
作者kokone
還是以我家鄉的燒王船來做例子(順便補充沒說的)
理解是主觀的.且理解本身是具有歷史性的,取決於觀者先前的理解,有所謂的「前結構」
白話一點說
儀式本身在在某種時空背景下產生的,當時看待此儀式的人自有他的理解。
以燒王船為例:
燒王船本身就有其歷史因由,一般學界都是認為透過"火化船"這個動作,去除災疫。
因此此儀式本身就是在於醫藥不發達下,透過燒王船本身去除掉疾病的產物。
而且在人類每個文明之下,火大部分都有"去除"、"昇華"、"毀滅"的含意
因此不難用發展出用火去去除疾病的想法
這個"去除"、"昇華"、"毀滅"便是前結構,透過"火化船",去除災疫便是前理解。
視野融合又是什麼
就是當你理解燒王船對古人而言其實是一種對疾病恐懼的去除,現代人就能夠了解他是一種去除恐懼的方式。
那視界融合(Horizontaler-Schmelzung)又是代表什麼
在此基礎上(去除恐懼的方式),現代人又能夠發展出一套用現在人去理解他的方式。
例如:
許多人開始將他視為視一種文化習俗,並且將去除疾病擴大為災厄的想法。
同時文化的概念也將之變成一種傳承文化的活動。
所以了解這一面後,就會發現本來燒王船就跟生態保育或是行善的概念無關。
因此片面的以構成環境汙染或是"浪費"拿去做善事的概念去理解燒王船就會產生非常大的誤解
因為在不理解背景的狀態下,只存以某種"正面"的價值去檢驗(例如環保啊、浪費啊)
我相信會這樣發表意見的人多半對於燒王船沒有多大深入的理解,甚至對於燒王船都沒實際看過,只有從媒體上得來的印象
這樣的理解就不是一種"視界融合"
而真正的資本主義反到還有一種可以吸收燒王船的方式
例如將燒王船變成觀光活動
透過燒掉一艘船引導大批的人潮
就是說透過燒掉一艘船(投資)可以吸引人潮(錢潮),名義上是說文化活動
這樣的理解還比較可以說是一種視界融合
當說燒王船可以創造多少商機,大家就又可以接受他了(商機就是正面價值)
因為視界融合就是既"包容",又超出文本與讀者原有視野的新的視界(宗教活動變成錢潮)

說科學證明大家好像都可以說上兩句
但對於人文科學,台灣其實還是處於文盲的階段


這不是誤解不誤解的問題, 而是價值觀不同的問題,
用你的價值觀來看這項行為, 你說的全都對,
但是, 就像我說的, 不是每一個一生下來都只能跟隨的,
跟隨什麼 ? 跟隨你用這種價值觀來評斷燒王船對他個人的價值.

反對者是認為, 對支持燒王船者有價值的行為, 已經影響到 "公眾利益", 所以才要反對,這才是真正的動機.
同樣是宗教儀式、習俗、甚至是迷信行為, 為什麼有些僅在學術上被討論是否有科學証據而已, 現實生活中並沒有被高調反對、禁止 ?
因為, 它們不會影響到公眾利益.

想想看, 活人獻祭、三妻四妾、君權神授...
再想想看, 算命、風水、祈禱、安太歲...

很顯然地,人們不是因為行為有科學証據才去做,沒有就反對.

你認為它一種傳承文化的活動、是一種觀光, 都是可以的, 這是你的務實法則,
但是, 你不要忘了 "傳承文化" , 要有"傳"也有要"承", 文化才得以保留.
所有文化一定要都保留並實踐嗎 ?
要不要"承", 如何"承" ,反對者也有他們自己的一套務實法則.

而我個人認為, 為文化而文化 , 全盤接受, 是不務實的做法, 大眾終究都是往務實這一方靠攏的,
這些支持舊思想心存 "一成不變" 的心態及做法才是文化的殺手, 不是這些反對者.

那 "變" , 就一定好嗎 ?
沒人可以預知 , 所以也不用事後諸葛的心態來評論.

"變" 也不是什麼樂觀主義, "變" 是生命的要素, 想想看, 生命是如何找到出口的 ?
     
      
舊 2010-04-09, 05:01 AM #12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joe.oo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