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xx123
這是有爭議的 .....
kokone網兄 懂得詮釋學
上頭的說明內容 . 幾乎點明了 ~~~ 群體<=>個人 與 儀式<=>主觀 的差異
並依群體需要 . 而與儀式妥協
但不表示不專注於自我 . 反而是強調於自我
如您說的 ~ 在於心
我想說的是 ~ 進入儀式的目的 . 在於脫離儀式 . 否則只是盲從
參閱 ~ 詮釋學1 . 真理與方法 => 教化+共通感
這是一本艱深又基礎的人文書籍 . 曾名列台灣10大好書排行榜
如果個人閱讀的理解力夠強 . 很值得買來看看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87%8B%E5%AD%B8
參考
|
感謝閣下抬愛
台灣目前的自然科學技術跟想法是有了
但人文科學對於大眾的影響似乎還是維持在清末明初的狀態
在下班門弄斧一下
詮釋學我並不精深
但引用維基的定義來讓大家更了解一點
海德格爾認為理解是主觀的,且理解本身具有歷史性,取決於觀者先前的理解,有所謂的「前結構」,因此理解要以「前理解」和「前結構」為前提。迦達默爾進一步提出了理解的「歷史性」、「視界融合」、「效果歷史」等概念。
視界融合(Horizontaler-Schmelzung):理解的過程是在文本的作者原初視界和解釋者現有視界的交織融合,達到一種既包容,又超出文本與讀者原有視野的新的視界,造成了一個理解有賴於前理解,前理解又有賴於理解的循環,這就是所謂「解釋學的循環」(der hermeneutische Kreis)。
還是以我家鄉的燒王船來做例子(順便補充沒說的)
理解是主觀的.且理解本身是具有歷史性的,取決於觀者先前的理解,有所謂的「前結構」
白話一點說
儀式本身在在某種時空背景下產生的,當時看待此儀式的人自有他的理解。
以燒王船為例:
燒王船本身就有其歷史因由,一般學界都是認為透過"火化船"這個動作,去除災疫。
因此此儀式本身就是在於醫藥不發達下,透過燒王船本身去除掉疾病的產物。
而且在人類每個文明之下,火大部分都有"去除"、"昇華"、"毀滅"的含意
因此不難用發展出用火去去除疾病的想法
這個"去除"、"昇華"、"毀滅"便是前結構,透過"火化船",去除災疫便是前理解。
視野融合又是什麼
就是當你理解燒王船對古人而言其實是一種對疾病恐懼的去除,現代人就能夠了解他是一種去除恐懼的方式。
那視界融合(Horizontaler-Schmelzung)又是代表什麼
在此基礎上(去除恐懼的方式),現代人又能夠發展出一套用現在人去理解他的方式。
例如:
許多人開始將他視為視一種文化習俗,並且將去除疾病擴大為災厄的想法。
同時文化的概念也將之變成一種傳承文化的活動。
所以了解這一面後,就會發現本來燒王船就跟生態保育或是行善的概念無關。
因此片面的以構成環境汙染或是"浪費"拿去做善事的概念去理解燒王船就會產生非常大的誤解
因為在不理解背景的狀態下,只存以某種"正面"的價值去檢驗(例如環保啊、浪費啊)
我相信會這樣發表意見的人多半對於燒王船沒有多大深入的理解,甚至對於燒王船都沒實際看過,只有從媒體上得來的印象
這樣的理解就不是一種"視界融合"
而真正的資本主義反到還有一種可以吸收燒王船的方式
例如將燒王船變成觀光活動
透過燒掉一艘船引導大批的人潮
就是說透過燒掉一艘船(投資)可以吸引人潮(錢潮),名義上是說文化活動
這樣的理解還比較可以說是一種視界融合
當說燒王船可以創造多少商機,大家就又可以接受他了(商機就是正面價值)
因為視界融合就是既"包容",又超出文本與讀者原有視野的新的視界(宗教活動變成錢潮)
說科學證明大家好像都可以說上兩句
但對於人文科學,台灣其實還是處於文盲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