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llenroy0414
還是有些出入 我個人非常反對= = 台灣這些"燒"的活動
我贊成祭祀追悼祖先 是懷念的過程 但是拜神對我來說就是無意義
我是無神論 或是加上述我對佛的解釋 竟然本來都沒有 那又何必拜
需要透過一種儀式才能傳達精神 那就表示在意了 就沒有無的精神
拜神才能得道? 當你計較你就永遠不可能領悟
我個人認為的講道 就是討論 辯論的一種 你問我答 你再問我在答
用問與答的討論方式 討論出一種生活模式 思想模式 以及互相分享生活經驗
當講的越有道理越正確的人越讓人信服就越多人跟隨他
坐禪就是去思考 達摩劇中有說 坐禪豈能成佛
你只是形式上的做 卻不去思考生命的真義 又怎能領悟 如果你隨時隨地都能思考
那你又何必坐禪 當思考到一種問題 再去與人講道 分享去思考其中的問題
尋求問題的真義
你能隨時隨地的思考 思考自我 思考人生 思考待人處事 思考世界的運行
那你又怎麼需要甚...
對對對 我反對的原因就是 這些人只是盲目跟隨 而根本不懂得真正背後的道理
自己不董 就選擇一個行為或是模式 自以為這樣就是對
其他無法領悟的人但又不知道用甚麼方法去得道 就跟隨著這種做法
而認為燒香拜佛 燒王船 就是信服這個思想的 辦法 而根本沒有去思考背後的真理
我反而認為有科學態度的人 還比較像是個宗教家 因為他們會去思考 去思考事情的真義
而不是盲目跟隨 與其說他們像宗教家應該說是哲學家 所以哲學才會被放在自然科學吧
|
說到盲從
主要宗教的經典都有這種說法:佛經說是人貪噌癡、聖經說原罪
個人也以為這是一種隱喻
指的就是就種現象
這是一種人類的習性
比方說某人被火燒到知道火是燙的
其他人透過他的經驗不用被火燒就知道是燙的
長久下來,人發覺不需要透過實際經驗就可以知道其後果,也因此採信其經驗,就成為習性
我雖然沒被火燒過,但我知道他是燙的,我會避開他
佛法課的老師說人都是透過其習性運作
他舉個很好笑的例子:
就算變成鬼,鬼還是會習慣走門(因為身為人的經驗告訴他),他不知道他其實可以穿牆
也可以說這就是業力(慣性)
再來說到宗教跟儀式
到了宗教其實就不只是真理了
宗教其實還包含各種層面(社群、活動、藝術)
只有一個人信大家當他是瘋子、但當100個人信就是宗教了
其實宗教透過真理感動人的很少
大部分都是透過群體活動,例如社群的經驗分享、表演活動
例如在教會大家一起分享見證、唱詩歌、做法會
很多時候都不是受到主的感召,而是透過人際分享內心感受(現今的社群活動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像直銷可以分享成功的經驗、保護動物可以分享砸雞蛋的經驗、幫助人可以分享我是有能力的經驗)
或是透過藝術活動觸動人心
我雖不是基督教徒,但唱詩歌我也會有感動(朋友拉去教會)
但我深刻知道我的感動來自於音律的變化,而非主的教誨(畢竟我是美術系的XD)
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但在宗教場合這種藝術呈現的力量就為宗教所結合
許多人會在誦經時哭泣,但沒發現誦經的曲調大部分都是哀傷的(哭調仔)
許多人會在唱詩歌激動,但此時曲調也多半是高昂或是快節奏的
也因此有許多人在參加搖滾樂演唱會會有類似宗教的體驗(狂喜、狂悲)
但古人很早就發現就一點
最古老的藝術作品都一定都跟宗教有關(神像、建築、雕刻、詩歌)
古人老早就知道透過藝術感官的力量來達成宗教的體驗
所以早期有許多哲學家都將藝術(非理智)歸於比理智更高的地位
理智高於非理智是後來的事
所以說儀式在宗教中是必須的(這邊的宗教已經跟絕對的真理有差距了)
兄台所謂的
我個人認為的講道 就是討論 辯論的一種 你問我答 你再問我在答
用問與答的討論方式 討論出一種生活模式 思想模式 以及互相分享生活經驗
同樣,我無意詆毀,只是想增加思考的廣度
分享生活經驗是社群很重要的一部分
現今行銷也大量使用這一點,特別是直銷(直銷的大會也很像佈道大會...哈哈哈)
思考這一方面像是哲學,但現今的哲學早已不思考人往何處來、往哪裡去的問題了
而是如何將思考的力量推展到極致
從尼采宣布神已死到存在主義就是西方哲學最後思考人這個主體的階段了
討論、辯論的技巧在宗教中也大為應用
這方面的技巧在西方後來變為一門專門的學問:詮釋學
我想當年禪宗不立文字的原因也在於此
生命真理的討論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變成一種字句攻防
與其討論生命不如去經驗生命
因為生命的源頭應該是一種只能透過經驗(體驗)
無法透過語言訴說
因為言語無法表達....
與其讓文字扭曲,不如不立文字
這應該才是禪宗的精神
最後一段在訴說我對鬼神的想法跟宗教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