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strong
當然是 "閉關自守" ....
沒有跟上西方工業革命之後爆發的知識與制度,
知識源頭沒有進來,
社會無法變遷,
後來的發展才會無力回天 ....
這裡強調那些印刷術的優越,
只是在問題核心的外圍打轉 ~ 
|
其實在那個年代,每一個國家都是帝制有皇帝/國王, 那為何中國會"閉關自守"?
有多數閉關自守的人民,才會有閉關自守的皇帝、閉關自守的官員,
1623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允許專利權設立,英國百姓才會開始發明東西,才會有18xx年工業革命,
但英王允許專利權,和英國工業革命,又是綠起於歐洲的文藝復興,
一開始的11xx~15xx年的文藝復興也不過是所謂的藝術品(中國在各年代還是有很多藝術品)
但14xx年德國有鉛合金的活字印刷,15xx年後文藝復興則有很多思想/理論,就必須要書籍才能推播,
出版書籍的成本愈低,才能有愈多元化的思想,
當基層的百姓有多元化思想之後,16xx年的英皇才較能接受那些想法,搞出個專利權,
你認為專利權是英王自己想出來的嗎?
像清朝有銅的活字用來印什麼經,但恐怕只有宮庭才玩得起"銅字"!
當平民能讀的就那幾種"刻板"的書時,平民的思想就會受到局限,而影響到國家競爭力,
當平民不用花太多錢也能出書時,多元化思想則可增加國家競爭力!
印刷術在那個年代叫做"術",是現代所謂的"科技"。
PS. 所謂的"刻板"原本就是指印刷方式,一直到清末才有鉛合金的活字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