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正常,就是掛掉之前的最後狀態,原本剩下 2.x G 空間,分割表回復後,剩餘空間完全一樣,連剛剛整理好的最後一個資料夾裡面的檔案都沒變。
2.
不是這個意思,分割方式我直接選"建立擴充分割",是因為我知道原本那顆硬碟用 XP 內建的分割方式,在“已經有主硬碟”的情形之下,分割精靈的時候,我又選“擴充硬碟”,所以在純 DOS 環境下的 SPFDISK 軟體裡面去看,會是"建立擴充分割",再加上掃描出來的數值又怪怪的,所以我才會直接那樣作。
如果硬碟本來已經有系統,那一定會有主分割 (這個就是 C 槽),而且要有設定“啟動”或是“活動”,這樣才能當開機硬碟。
至於剩下的 D、E、F.....,不管多少個,都是屬於擴充分割管的,必須要先把主分割之外剩餘的全部空間,通通用來"建立擴充分割",然後再建立一個一個的“邏輯分割”,網路上都有教學。
http://kkow.myweb.hinet.net/spfdisk2.htm
所以我才會說你不可以像我一樣,把掃描的過程跳過去。(進入 SPFDISK 之後,按下鍵盤左邊的 <Tab> 鍵,就會出現一個工具選單,請按下【4. 處理開機物件】→【1. 搜尋開機物件】)
還是要依照我後來更正的那篇救援硬碟分割表的教學步驟,先把原本磁柱的數值掃描出來,然後才去嘗試做復原分割表的動作。
而且你應要要特別注意救援教學裡面的這一段文字,
注意: 若在回復擴充分割時,沒有出現【發現殘存的邏輯分割表,是否嘗試寫入?】這個資訊,就表示在您手上的硬碟分割表資訊裡的擴充分割部份有可能是不正確的。這時請勿任意將分割結果寫入硬碟裡,至少,請勿再分割任何的邏輯分割,因為這很可能會損壞位於該擴充分割裡的資料。建議您再試著其它方式來找出您的擴充分割的真正位址。
結論,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出現【發現殘存的邏輯分割表,是否嘗試寫入?】這個對話框,那就“不要做任何儲存、或是存檔的動作”,這樣 SPFDISK 就不會去改變分割表,你必須使用 SPFDISK 以外的其他軟體去救援資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