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LittleJohn
*停權中*
 
LittleJohn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1
文章: 284
也可以說台灣過去建立的加工出口產業來賺取大量外匯的模式以及產業鍊地位已經被大陸、越南、印度等國家仿效成功而且把台灣取代了。
過去的模式是以台灣基礎還不錯的電機電子機械人材建構產業,透過代工或小規模研發爭取訂單,下單的人多半是處於銷售鍊後端的歐美日買家。
偏偏這些買家賺取的利益佔了整個產品售價(對消費者)的五成以上,所以人家是讓你賺代工的小錢,製造上的污染、消耗都是製造國在承擔。

台灣的半導體電子業基本上跟歐美日同時間受惠於半導體革命,所以製造端技術落差不大,甚至製造成本的控制台灣更強。
可是日本人很早就學到歐美國家的精髓,亦即研發與工具機台都是留在國內不斷精進發展,更好的技術研發出來之後才釋放次要的技術給台灣。
韓國比台灣早看到這些問題,所以才會有三星、現代這些大財團讓政府在後面當靠山灑錢研發,
雖然萬一公司重大決策發生錯誤可能把政府財政賠進去,不過起碼現在還沒發生。

1960年代台灣有完整配套的加工出口業<引進外國技術與學校培植產業用得到的人材(技職體系)>,這個政策讓後來20年很多人得以成家立業安生立命。
1980年電子業與科學園區設置,台清交成、工業學校的人才也即時補上,這個政策也讓台灣到2000年左右還不虞生計問題。
但是最重要的『下一步』早應該在1995年就要提出,結果台灣沒有想出下一步的規劃,等到科技業著重勞動力成本的公司都移到海外,現在我們正在承受當時沒有走出下一步的惡果。

至於觀光業就不談了,整個經濟規模太小,觀光資源多半要先由地方或中央政府花錢去帶動。
民間投資很少,因為商人很聰明,觀光是等著人家上門,不是像一般製造工業的型態,商人可以四處到各國找客戶推銷產品,有沒有客人端看自己努不努力。

如果由國家搞觀光,效率差也不划算。況且有到日本、大陸等國家觀光的人心裡都明白,台灣可稱絕景的地方實在很少,小吃往往外國人吃完了也忘了。
以一家製造空壓機、車床等機械產品的廠商來說,大到製造引擎的上游工廠到最小的螺絲協力廠,搞不好養活的人比台南市的觀光業還多。
更別說很多製造業商家都年年繳稅,而觀光業大概只有遊覽車、飯店業實在繳稅,大多數的觀光景點店家、小吃店繳的稅跟賺的錢實在不成正比。

工業區設置開發,政府是花一億但收稅十億甚至更多,當然提供就業的好處。
觀光景點頂多有投資者會去興建飯店、遊樂區,可是整個產業養活的人太少。
觀光業的污染的確比工作製造行業來得環保,但是景點設施的建設反而對大自然是另類的破壞。

這年頭已經找不到願意承擔責任提出規劃然後付諸實行的政治家,台面上都是只會開支票騙個大官來當的政客。
舊 2010-03-07, 09:30 PM #1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ittleJoh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