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很多到大陸設廠的台商其經營型態很依賴便宜的密集勞力,一雙五千台幣的名牌運動鞋往往報價給美國原廠的成本價格只有一千到一千五百元,
中間管銷、廣告費用由美國廠商負責,一來一往他們實賺的成數都超過3∼4成。
如果台商要提高報價,外商會培植其他台商港商跟你打對台,搞不好為了原有的訂單不要失掉,原代工廠商還要降價以求。
台商老早就想到這些問題,從OEM升級到ODM甚至自創品牌一樣走得辛苦,可是只有極少的台商能夠將遠光放遠,絕大多數還是汲汲於近利不敢創新。
PC、NB產業算是最早可能脫離這種窘境的產業,過往外商過於追求高毛利而將設計核心外移或授權給台商,目前台商掌握不少核心研發實力。
可是其餘產業受限於政府不重視培植研發基地留在台灣,放任台商自己想辦法,所以強者越強,本來有拯救機會的中層業者就此完蛋。
大陸業者的野心和背後政府政策的配合,讓他們這十幾年進步飛快,那怕是細微的部分還相當粗糙品質不佳,但是大方向是正確的,今日破舊的技術是明日成功的基礎。
以汽車業來說,不少車廠要賣車到大陸都要跟大陸廠商合作,持股限制、製造機台引進都是背後政府在運作,這幾年自家產的車子比例越來越高,技術也隨著逐步開枝散葉,其他週邊協力廠也受惠。
20年前台商遇到的是60後、70後的勞工,管理、薪資都好談。如今環境變了,80後、90後在想什麼,不可以用過去的思維來看。
早期台灣從進出口加工轉型到資訊科技為主的型態,政府在師資、研發人員的知識來源作了很多努力。
近十幾年搞的生技則是走向錯誤的道路,花公帑補貼業者但是在尋覓相關師資回台灣服務的部分作得很差,導致學校培養不出具有相當基礎能力的學生,也讓生技業缺乏研發實力。
當然從台灣到國外深造的學生多偏向物理、電機、資訊等領域也有關,可是人家香港、新加坡聘請到的都是白皮膚的洋博士,台灣能吸引他們來的誘因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