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精彩奇文轉載)肉眼看不見的東西改變歷史:滿清為何取代大明?
在中國歷史上1644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崇禎十七年、永昌元年、順治元年,北京這座千年古都,城頭變幻大王旗,一年之內,紫禁城的龍椅上坐過三個皇帝。三百六十一年間後人對那一年發生在北京的歷史,以及對中國的影響的探討經久不衰。
幼時接觸這段歷史,是讀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那個資源貧乏的年代,一遍又一遍讀那本小冊子。這篇成於抗戰末期的名文,形成了大順軍入城後腐化變質的觀點,以至幾年後大軍進北京之前,毛澤東也據此告誡就要奪取天下的共產黨人,一定要吸取李自成的教訓。
歷史真的是這樣嗎?究竟是什麼原因使1644年春天的北京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一
明王朝從萬歷年間開始走向衰敗,滅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是渡不過崇禎十七年?崇禎雖然為人猜疑多變,可是在明朝的皇帝裡面還算是個勤政的好皇帝。北面,滿清皇太极新喪,多爾袞上台,內部不穩,暫時不會大舉入寇。各地民變蜂擁,可是富饒的江南完好無缺。唯一的燃眉之急就是李自成,為什麼偏偏就躲不過去?
李闖雖然一路斬將,也不過占了山西。明朝重京畿而輕外省,歷來在北京集結重兵。三大營號稱47萬,雖然虛額很多,但半數應該有的。戰鬥力固然不強,可是滿清多次兵臨城下,京營也算得上久經戰陣。北京的城防甚為堅固,自俺答以降,多次外敵兵臨城下都無法攻破。崇禎年間滿清也多次打到北京,京營野戰也許不濟,守城起碼能堅持數月,此外還有紅衣大炮的幫助。闖軍攻堅能力很差,一個寧武關就損失上萬精銳,為什麼攻北京如探囊取物?
崇禎遲遲不南遷和命太子南下也不好解釋,君王死社稷是壯烈,可是有哪一個願意當亡國之君的。和其他朝代不同,明以南京為陪都,太子駐南京前朝也曾有過。崇禎不至於昏庸到這種程度,以致後來因為皇統的問題使南明覆滅。可以說崇禎在闖軍逼近時是不相信城陷的,而且文武也有這個信心,否則早就四散逃亡了。有一種說法是崇禎狠百官有逃命的企圖,故意不讓太子南下,大家一棵樹上吊死,這種推測未免太离譜。應該說崇禎在闖軍逼近時是不相信城陷的,吳三桂不日即到,一旦闖軍頓於堅城之下,各地的勤王兵馬也會陸續開到。崇禎不需要長期守城,只要能堅持個把月就會轉危為安。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李自成兵臨城下之際,派出太監杜勛為使与崇禎議和,開出的條件是:“議割西北一帶分因而王,併犒勞軍銀百萬,退守河南”,“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招兵助制遼藩,但不奉詔与覲耳”。眼看就要進城了,竟然開出這麼優惠的條件?而崇禎在社稷顛覆的時刻居然不應允。李自成已經占據了陝西河南,割不割都一樣。而且他也已經自立為王了,現在就是掏出一百萬銀子的事,還可以借助他去剿滅張獻忠等寇,甚至抵抗滿清。即便將來尾大不掉,也比城破國亡強一萬倍。假設崇禎接受這個城下之盟,李自成就會解圍而去,丟掉到手的勝利。
1644年3月17日,攻城的前一天,城裡城外雙方認定北京牢不可破,這個錯誤判斷從何而來?
二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東進,其目的不是要奪取天下,而是掠奪。後人因事而論,認為李自成以為時机成熟,所以來取北京。實際上東征路上他幾次想後撤或者轉向,尤其是寧武關損兵折將以後。如果不是大同守軍來降,也許就返回或者改道下江淮。甚至到了北京城下,大順的君臣依舊沒有想到有可能輕易破城而入。
入城出城勁四十天,經山海關一戰,之前攻無不克的大順軍潰不成軍,從此沒有打過一場像樣的戰役。如果說是腐化變質的話,四十天內截然不同很難令人相信。自古入京的叛軍不少,比闖部更貪婪的比比皆是,從來沒有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失去戰鬥力的。比如黃巢部,撤出長安後還能夠南征北戰。相比之下,闖部是進入京城時間最短的,可是戰鬥下降最厲害的。
如果說李自成的部隊本來如此,又很難解釋之前的戰績。有人認為他帶入京的沒有那麼多人,山海關一戰精銳喪盡。可是留守陝西的部隊那?還有一種說法是流寇的緣故,所以太平天國才能長久些。可是太平天國也是流寇,只是到了南京以後不走了。李自成此時已經在西安扎下基業,算不上流寇了。東進時後方和沿線肯定留下不少人馬,這批沒有受到損失的人馬怎麼也沒有戰鬥力了?
崇禎守不住北京是因為眾叛親离,李自成為什麼稱帝後馬上撤走。山海關一戰,吳軍和清軍是慘勝,連乘勝追擊的能力都沒有。李自成雖然傷亡慘重,可是沒有全軍覆沒,為什麼不依托北京完整的城防死守一下?李自成率20餘萬人討伐吳三桂,他帶進京的遠不止此數。當時北京新定,一定會在北京留下重兵。還有三大營的降卒,這些加起來應該還有幾十萬,為什麼不守一下,而是倉皇而去,讓吳三桂追得如喪家之犬?
三
還有一種說法,在山海關損失的是李自成的精銳。即便這樣,其他二流部隊應該也有一點的戰鬥力。李自成不會把所有精銳都帶到山海關,因為京城三大營的降卒那麼多,需要留下親信和精兵看守。
李自成縱橫幾十年,所部是各股流寇中戰鬥力最強的,即便受損失,也不至於沒有還手之力。還有其部下將領,為什麼這些久經戰場的將領撤出北京以後就再沒有出色表現?這種全軍判若兩人的情況究竟是為什麼?相比之下,張獻忠部也是一戰而潰,後來還有李定國連斬名王,李自成手下為什麼這麼草包?
進京之前也進過城,洛陽西安,這些都是大城市,為什麼偏偏進北京就徹底腐化了?從北京撤出來,最後連西安都守不住,李自成被殺也好出家也罷,最後不是眾叛親离,而是有一支人群眾多就是不能打仗的大軍。
李自成帶到北京的不是烏合之眾,留在各地的也不是擺設,在山海關和關寧鐵騎交鋒時表現不俗,也說明腐化之說不正确。起碼在山海關前,闖部是能戰的,為什麼只有一戰之力?
四
再看看在這時舉足輕重的吳三桂,三月七日接旨,三月十日放棄寧遠,三月十六日到達山海關,對於一支軍民攙雜的20萬人來說,這個速度不應該是故意磨蹭了。吳三桂是可以丟下百姓飛奔北京,可是當時李自成還沒到北京,沒有必要十萬火急。三月十八日,尚未安置完畢官兵家眷和遼東百姓的吳三桂出兵救援京畿,然而這一天京城已經淪陷了。這個時候,說明吳三桂是全心全意救駕的。
三月二十三日,接崇禎死訊傳,吳三桂歸降大順。三月二十七日,吳三桂到達距离北京約二百六十餘裡的玉田,獲悉大順軍在北京奸淫擄掠,拷打文武貴戚索要金銀,吳家亦牽連蒙難。是夜“恫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掉頭奔襲山海關。這四天中發生了什麼?
吳三桂叛後,李自成親征,說明在他眼裡吳三桂是個勁敵,否則派劉宗敏等就可以了。這麼重要的一個人,為什麼幾天都等不了,非要上吳家索要金銀和陳圓圓?明朝官員投降的很多,對擁兵的武將,李自成從來是優待的,為什麼偏偏對吳三桂這麼嚴厲?說明拷打吳襄甚至索要陳圓圓都是子虛烏有。即便是真有此事,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手下的軍士也未必肯。當時各地相繼投降,怎麼唯獨吳軍鐵板一塊,他要降就降,要叛就判?為明朝報仇也說不過去,因為吳是先降後叛,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吳三桂是遼東軍人集團的代表,不是個魯莽的武夫,所作所為要從遼東軍人集團的利益著想,否則部下不會絕對服從的。背關和李自成決戰,風險极大,即便滿清相助,以之前李自成馳騁中原的勢力,勝負很難預料。在人心不穩的崇禎十七年,為什麼吳三桂部隊就那麼齊心?
山海關一戰,吳部傷亡慘重,居然能對李自成窮追不舍,連戰連勝,和在山海關前勢均力敵的情況截然不同。可是為什麼又突然不追了,就因為李自成放歸陳圓圓?吳三桂這麼重色輕家仇國恨的話,怎麼可能有人為他賣力?滿清也不會讓他西南王之的。
最後是滿清,山海關一戰只動用了兩個旗,可以說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相比,滿清奪取華北是最容易的。主力完好,春夏之際正好用兵。可是為什麼這一年除了西追李自成外,沒有下江南,而聽憑南明小朝廷建立?雄才大略的多爾袞加上範文程洪承疇,都應該知道最危險的不是流寇,可是明之正朔。其後果然有李定國,鄭成功高舉复明的大旗,只不過功虧一簣。還有那些以搶劫為目的的滿清親貴,都應該知道西北殘破,江南才是富饒之地。為什麼滿清白白地耽誤了這一年的時間?如果沒有左良玉清君側,清兵或許很難渡江,宋金的故事又要重演了。
1644年3-4月間的北京,什麼東西牽動著歷史?
五
歷史在後人眼裡是規律是必然,在當時人眼裡是無序是偶然。大大小小的偶然造成歷史,起碼是局部的歷史變幻莫測。這些偶然往往被史家忽視,因為他們眼裡是既成事實。歷史不可能假設,但歷史中的偶然性或者說被當時人甚至現代人忽視的東西往往是歷史的真正動力。
在這個星球上,人類是主宰,可是除了人類之外,還有動物植物和自然環境,這些非人為的東西一樣能造就歷史,因為歷史不僅僅屬於人類,歷史是這個星球的日記。1644年在北京,決定歷史的不是哪個人,哪一群人,而是無處不在的肉眼看不見的細菌。
1644年,人們還不知道細菌為何物,盡管它們比人類的歷史長得多。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大疫往往代表著細菌造成的傳染病流行。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後期,大疫在北方多次流行。從萬歷年間開始,山西開始出現瘟疫。崇禎六年,山西出現疫情,十年山西全境大疫,十六、十七兩年為高峰。河南江蘇在崇禎十三年到十七年間也多次出現大疫。北京附近,崇禎十三年,順德府、河間府有大疫。崇禎十六年,通州、昌平州、保定府均有大疫,併且傳入北京,明史云:“京師大疫,自二月至九月。”和山西的情況一樣,在初次流行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北京大疫進入高峰,高峰期正是三、四月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