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機了,就NF-P12以及P14而言我是使用原本的轉速電源線,其他低轉速的暫時先不測。

進來BIOS看一下,嗯嗯,CPU溫度22度是怎樣,真是有夠涼爽的。這是全部預設值下的BIOS溫度,等等進系統後還會不同。

作業系統:Windows 7 Ultimate 32bit,全部AUTO關閉TURBO BOOST、EIST等設定,僅留下HT全開,四個核心進系統約10分鍾的溫度是30/31/30/29,溫度還滿平均的。我將使用PRIME95來做燒機測試,這程式的確是100%在壓榨CPU,所以上次測I7-920超頻到4G的時候沒有一顆空冷的散熱器可以撐過。

預設值全速運轉約30分鍾的四個核心溫度是53/52/51/52,的確很涼爽,INTEL降低了35WTDP也有差別。

接下來是關機等待約一個小時(剛好用另外一台電腦打三場隨機H副本)讓系統完全冷卻後,接著是手動超頻4G的設定,我設定BCLK=180Mhz乘以22倍頻等於3.96G,電壓1.39v。記憶體則是DDR3-1800,2:10的除頻比例來跑。這時進系統的四個核心待機溫度是34/32/33/32,比之預設值的待機溫度平均升高4度,其實差異並不大,也證明這顆散熱器很夠力。

4G下的Full loading半小時後,四個核心溫度是74/75/72/74,核心溫度落差並不大,證明底座與CPU頂蓋的接觸面是很平整的。

以上是雙風扇的結果,不禁令人好奇如果是單風扇能不能也壓的住呢?所以我取下NF-P12,只留NF-P14來同樣測試一遍。

單NF-P14風扇的情況下,系統預設值的四個核心待機溫度是30/27/29/28反而還比雙風扇低溫,猜測是因為4890的熱力被吸進來的關係,其實這也在預料中的事情,因為能幫助降低顯卡熱度也是件好事。

單風扇預設值的Full loading,果然比預想的溫度要低,四個核心溫度分別是51/50/49/49。

單風扇情況下以同樣的設定超到4G,待機溫度四個核心分別是35/34/34/34,除去顯示卡熱度影響後果然更平均了。

單風扇4G的Full loading之後四個核心溫度是77/78/75/76,在這邊就可以感覺到單風扇稍嫌不夠了,

拔起散熱器來看一下散熱膏分布情況,我知道我有點塗太多了,不過這些過多的散熱膏在這個重量以及扣具良好的下壓力之下都被排出到旁邊,只留下中間一片與CPU上蓋接觸的薄面,這除了證明這散熱器的下壓力夠外也同時說明它底部的平面真的頗為均勻。
強悍的雙塔雙風扇巨鷹
雙塔有沒有必要性?我想測試的結果也滿清楚的,兩邊六根熱導管不交叉的情況下,能夠使得CPU四核散熱更為平均的傳導到鰭片上讓風流帶走,而平整的底座加上設計良好的扣具下壓力,貓頭鷹的產品工藝質感是他牌比較望其項背的地方。真要說什麼缺點的話,大概就是它的尺寸很驚人,重量也屬於公斤級,一般消費者可能會為了安裝時會不會卡住其他機殼的裝置而傷神。
在查詢過虛擬通路的售價大約是2.8k左右,這價格也的確是一貫的貓頭鷹高水準,雖然比其他廠牌價位要高一些些。但是我個人覺得非常的值得,它是目前貓頭鷹裡面最強的一顆散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