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jor Member
|
先不論電子紙的前景如何.
我想樓主的意旨是: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要外流呢?自己發展,賺錢,又有尊嚴,不是很好嗎!
還好他賣給了韓國人,要是賣給大陸,這串討論恐怕又要爆量了.
這讓我聯想到早年台灣古蹟保存區的窘態.大家放假時,應該或多或少去過台灣的一些老街遊憩,清雅古宅,悠悠老街,悠遊其間,與千篇一率的西門町式的商業空間相比,實在是多了一種歷史感,文化感,和女友的話題也似乎多了一個稍具涵養的向度.學者開始在雜誌上撰寫深入報導,解說員帶著一批又一批的遊客,畫家,攝影愛好者,地方文史工作者,漸漸的群聚了,實在是一個不錯的走向.
但這裡面有一群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的族群.不是別人,正是這些老屋的擁有人.
隔條街,沒有被劃進古蹟保存區的鄰居,舊屋拆掉重建,新大樓煥然而立,住的舒心,連戶頭的存款都立即跳上千萬,甚至億單位的豐厚.而過來50公尺的老坊屋主,除了得到政府免費的修繕,還有政府頒發的文化感謝狀外,她仍得守著這拉過皮的老屋,必須上上下下爬著50年前設計,抖高狹隘的樓梯過日子.
40年前在這屋裡,她是個少壯婦人,如今70開外,學術界風起雲湧的文化尋根,政府重視文化建設的大標語,把她守了一輩子的家業給凍結了.不准拆,不能賣,任何修繕必須經專家學者審查.每天熙來攘往的文化人,學生,遊客,雅興高昂的對著老屋高談闊論,品頭論足,丈量,拍照,三不五時還有尋根探底的遊人,推開房間的門要看看老婦的臥室,拿起相機要留下歷史的紀錄,看見老婦的時候,更是興奮的把這個古蹟裡的活人迅速入鏡...
當然後期政府引進了比較合理的容積轉移等措施彌補了這種不合理的狀況.
我想,當我們以文化人,或台灣愛國者的姿態出現時,那種高度是無法理解老婦的難處的.
元太賣了技術,職棒賣給了黑道,這裡面的心酸是學者或愛國青年在講台上聲嘶力竭的批判時所完全不必承受的.講演結束,滿堂喝采,收拾公事包開著車心滿意足的回家吃晚飯,電梯的門開了,老婆孩子正溫馨的等著呢!在另一端,老婦費力的把臥室的門栓上,然後彎下腰收拾遊客一天留下的垃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