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longmild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Jul 2008
文章: 0
台灣電子業

台灣比韓國早結束戰爭。
中國大陸的戰爭在1949 年就大事底定了,其後的戰爭只不過是區域的戰爭,影響不了本島的經濟。
南朝鮮的戰爭在1953 年才結束。但其後板門店零星的衝突也不少。

本來南朝鮮的建設是要晚台灣五年
但事實不是如此,到了 1970 年代,十大建設剛開始時,高速公路,....。南朝鮮這些都有了。

經國先生對台灣最大的貢獻,不是十大建設。
是說服他老爸,調整反共大陸的策略,開始建設台灣。
那時候才會講出一段話,為何要一次做十項,因為已經落後了,不能在等了。

至於台灣的電子業,也是無心插柳,
當時台灣對很多企業都有保護條款,就是對電子業沒有,但這些產業就像扶不起的阿x。反而沒有保護的電子業殺出一片天(非半導體業)。
真要感謝,與其要感謝老孫,不如感謝老李吧,
他創造了世界第一座科學園區。但他不是小蔣的人馬,更和老孫不合。所以從經濟部長被貶為,政務委員。儘管如此他還是運作科學園區的誕生。可以說提著腦袋在幹事。但科學園區的設立到現在還影響台灣深遠。要說老孫還真的想不出他有何偉大的政績,獨到之處。不過那時的媒體很會造勢就是了。

那時科學園區的設立,並非為了電子業,而是泛指各高研發性的產業。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只是那時電腦工業剛開始發達,以及隨後的半導體業發達。所以進駐的廠商才會偏向泛電子業。裕隆做的車子那時如果能外銷,新竹科學園區大半也會接納。並非是只有電子業。

以前落後是基礎建設,好處理。只要蓋了就有了
但現在就難了,明明知道南朝鮮(我喜歡稱呼南韓為南朝鮮,首爾為漢城,他憑什麼要求我們改名,干涉我國內政),養財閥,問題是我們做不到。
因為大家都想當老闆。台灣有辦法培養製造業的財閥嗎?答案是很難。
只有培養出炒地皮的財閥。

但用國家力量培養出如 samsung 和 LG 是好的?
目前是好的,但你且看他再過 20年。
大企業調整的靈活度?
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當台灣進入戰國時代,意味著,不斷的激盪,總有一天梟雄會誕生。企業的兼併也會不斷的發生。當大家覺得賣麵的收入不如到企業分紅時,那賣麵當老闆的念頭就會少了。
但當這樣的人物沒出現,企業就被大陸給併購光了,也是不無可能。
舊 2009-12-29, 03:39 PM #15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ongmild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