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andy7788jp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05
文章: 127
使徒福音篇(Apostolic Gospels)?

是專有名詞,指特定的文獻?
還是導演對聖經 使徒行傳 與 四福音書 自創的統稱?
因為Apostolic Gospels這個詞遍搜世界,並沒有相關的資料.

對此題有興趣的朋友,相關文獻資料訊息摘要如下:

1.最原始的文獻:藏傳佛教寺廟希米斯(Himis)寺中的文獻,可能就是文獻3.
2.1894,諾托維茨(Ni-colas Notovitch),耶穌基督佚史(The Unknown Life of Christ).
3.根據文獻2中所提及的經卷:希米斯(Himis)寺中黃色藏文經卷,卷名「聖者伊薩生平」(The Life ofSaint Issa).
4.1921,阿希達南達(Swami Abhedananda),克什米爾與西藏(In Kashmir And Tibet).
5.(年份不詳),克斯登(Holger Kersten),耶穌在印度(Jesus Lived in India).
6.(50年代),台灣作家 馮馮,神秘失蹤的18年.

還沒研究,先不遽下定論.但已有幾個可疑的地方:

1.13歲約國二國三大的孩子,在這個年紀婚配,猶太人有這樣習俗嗎?猶太人對猶太律法的遵守是非常嚴明的,此點稍加查訪不難.若只是婚約,成年後才嫁娶,應該不至於要逃離出走.

2.13歲的孩子要加入一個商隊,最多能做點打雜的工作,商隊高苦力高風險,我在想商隊怎麼接納一個孩子,當然靈巧的孩子做到這點並不難.

3.14歲時抵達了今日巴基斯坦東南部的印度河河谷地帶,並與當地居民相處融洽?除非伊薩自己後來口述被記載下來,否則有誰會去注意一個14歲孩子的狀況,當地居民相處,是什麼樣的社會往來互動呢?河谷地居民務農可能性高,伊薩幫忙農事?還是接受農民供養,在寺院裡學習?13歲的孩子離家時應該是操希伯來語吧!他是怎麼那麼快的就學會當地語言,與居民往來,甚至開始學習婆羅門教的梵文.

4.14-28歲間,在印度各寺廟學習印度波羅門教梵文,吠陀經,後因不滿婆羅門教的種姓階級制度與腐化,因此離開婆羅門教而趨向反對階級制度的佛教.

所以,伊薩在印度的學習應可分為兩大階段,前期是婆羅門教,後期才是佛教.從學習梵文到理解婆羅門教,甚而進入經典核心,應該需要不少時間,既然最後能對其批判而轉向佛教,不可能沒有深入詳究就隨意放棄.這個過程應該比較長,有前期的基礎,再轉向佛教,深入佛理,時程上應會快許多.姑且猜測分段:14-23歲,10年婆羅門教,23-28歲,5年,學習佛教.

所以後期,伊薩遍訪印度境內各處佛教聖城,學習佛法,期間拜訪了喜馬拉雅山上海拔4000公尺高的山谷中的佛教寺廟希米斯(Himis)寺,就是這段希米斯寺的拜訪學習,僧人把伊薩這個年輕人的造訪學習記載下來,成為黃色藏文經卷,卷名「聖者伊薩生平」,也就是整個事件的根源.他在Himis寺的表現或佛學造詣應該讓當時的僧人印象深刻吧!否則一個年輕的修行學佛者,在眾多的信徒,僧侶中,誰會特別去注意並且記載下來呢?

最令人不解的是,經過14年佛教世界的洗禮,29歲回到以色列的拿薩勒,開始傳道,一開口竟全是基督教的世界觀與神觀,對猶太人舊約經卷的深入令人驚異,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觀,修行法門,完全不見了.

寫到這裡,突然沒了研究的興趣.
舊 2009-12-29, 10:29 AM #1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ndy7788jp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