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nomad
不要說什麼
在韓國能進大公司就是走上流社會的第一步
要是你不能走進大公司,很抱歉你的生活會很辛苦
然而,進大公司當然是那些排前面的那些精英學校優先
把韓國那一套搬到台灣來,後面那些學校出來的學生更沒有機會
韓國的策略就是犧牲進口,增強出口
(誰叫你進口的東西不是韓國生產的)
對! 沒錯! 人民生活的水準會降低
但這就是人家國家培養大企業的方法!!!
別忘了,韓國人民支持國貨的程度
是不是有人抗議進口貨太貴.......我不知道
|
兩個國家的環境,社會、文化、教育體制,是否都一樣呢?
前幾天有篇文章,裡面有提到雷達式的思考方式。
本篇裡,提到,韓國人下雨照樣是下場打球,"因為"booking了不打,那下次就不能booking了。這就是制度造成的影響。所以韓國人有一定要做到好的決心及方式。
兩相比較的時候,還是需多方面考慮並討論。這種情況如果不先從改變社會風氣、教育、文化著手,就依照著韓國的路走的話,勢必比韓國更加困難。
韓國人為了一隻牛,可以走上街頭大聲抗義。我們只能遵守國際禮儀,並且事先是沒有做好溝通這項工作的。
我們的社會默許這種處理方式。
我們在走日本的路線,並且只定位在跟在日本及美國後面。也形成了所謂的老二哲學。不知道大家是否會有遇到這種情況,在台灣公司上班,要做一件以前沒做過的事情,是非常困難的。常久以來,大家都已習慣於做美日的工廠,簡單賺錢,再有政府的政策配合,以致今日一個產業好幾家的情況。但是說是產業? 或許只是其中一環而已。
做事如果看成是一條線,那可分為2+1種方式。一種是由上往下,國家政策決定後,下面的人即依指式前行。一種是由下往上,例如是產業先行,之後再請政府政策配合。
就像一家公司的老闆一樣,他的行事風格,造就他們與別家公司不一樣的成果。
我們要怎麼做? 尤其如果大家都還是在鬥自己人的話呢
韓國起來,很重要的一個分水嶺是,他們搭上了中國前幾年的起飛階段。
這就好像一個人的成長,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遇到一位跟他一樣要成長的人,然後兩個人會互相學習、互相討論、互相幫忙。讓他們彼此可以一起從不好到好。
不好遇上好,是很難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