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Axel_K
不管農曆(太陰曆)還是國曆(太陽曆)
都是根據地球所在的天文狀況來做計算用
只不過農曆的"月"是以月亮為準,人對月亮比對太陽更容易感受到28天的週期變化
...潮汐關係跟月亮比較大一點
而"節氣"卻是地球與太陽的''季節''關係....是地球繞行太陽的相對位置所產生
並沒有規定,以月亮制定''月份週期''的太陰曆
就不能用太陽來制定''年份週期''與"季節週期"
(於是月與年之間的關係就不是整數....顧要以閏月來對年
就以太陽曆來說,每個月的日期也不是固定的....這不也是類似的道理)
|
農曆並不是單純的太陰曆, 它是陰陽合曆(或稱陰陽曆).
其中有關節氣的部分, 當然是以地球與太陽的關係來訂定.
(也就是節氣的部分就是農曆中的陽曆的成分)
純粹的陰曆(太陰曆)最有名的應該就是伊斯蘭曆(回曆).
一般人會把農曆當成陰曆, 是因為它的月日的計算是參考月的朔望週期而訂定的.
不過像伊斯蘭曆這種純陰曆是沒有閏年這種修正的規定,
而我們民間慣用的農曆卻有為了修正陰曆和陽曆之間的週期差異而設置的閏年.
至於西曆的大小月日期的變化, 可參考維基上的這段說明:
引用:
格勒哥里曆
西元前46年,古羅馬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依天文家索西琴(Sosigenes)建議修訂古羅馬曆而制定儒略曆時,將一年365天分為十二個月,並規定單數月為31天,雙數月為30天。但是這樣一來,一年變成366天,所以就從二月份扣掉一天,於是,平年時二月只有29天,閏年則有30天。也就是說,一開始二月的天數就比別的月份少。 那是因為在古羅馬時代,二月份是處決人犯的月份,所以就從較不吉利的月份扣除。
後來到了西元前八年,羅馬議會將八月改成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 Caesar)的名字,叫做 August,同時了表示他和凱撒的功勳一樣偉大,於是將八月改為大月,變成31天,使它和紀念凱撒(Julius Caesar)的七月(July)天數相同。而八月以後的大、小月全都反過來,於是九月和十一月變成30天,而十月和十二月則變成31天。但是這樣一來,一年又變成366天了,於是又從二月扣掉一天。從此,二月在平年時只有28天,閏年時則是29天,並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