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從總體面來看文革,應該是:
三面紅旗錯誤政策,引發飢荒,民不聊生。毛澤東因而遭清算,交出權力退居二線。共產黨內部技術官僚派,如劉少奇、鄧小平等上台收拾殘局。這批新貴拋棄了毛的基本教義路線,改走與蘇聯接近的修正路線;廢除三面紅旗,改採有限度個體化經濟活動(和老鄧後來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點像)。
當年的修正主義也和日後改革開放一樣,達某種程度成功,也使共產業從無產階級專政,逐漸變質為精英官僚當權的路線。老毛既被打入冷宮,又眼看毛澤東思想衰微,於是謀畫策動第二次的人民專政(差別在於,第一次主角是內戰時期的工農兵,第二次主角則改由青年學生擔綱)。
對成年前一貫受父母師長嚴厲管教的學生階級而言,突然給予造反奪權的資格,本來就會形成無比的誘惑,所以大批學生瘋狂響應支持,而賦予他們這項特權的毛主席,自然也被視若聖明。再由毛派小圈圈中的江青、姚文元點火,於是立即在北京形成「消滅封建餘毒」風潮(吳唅的「海瑞罷官」就是被姚文元開第一槍的倒霉蛋),再經宣傳擴及全國後,各地青年學生也開始在地方效法,進而串聯上北京取經,一下就搞個熱火燒天,紅衛兵因而誕生。
同時在北京,運動也從「消毒」逐漸蔓延,而終於開始打擊到真正的運動目標,走資當權派!隨著當朝要員一個一個倒下,不少痞子也冒出頭來當權,張春橋、王洪文等四人幫集團就是這樣形成的。
劉少奇、鄧小平自然也不是吃素的,毛會拉攏學生,當權派資源在手,拉攏更方便。於是紅衛兵也有造反派(毛)和保皇派(劉)。原本應該是相持不下、曠日持久的局面,但是當權派卻少了一張王牌,槍桿子。
毛在發動文革前,已遍訪大陸各軍區取得軍頭支持。再泳渡長江造神一下,就返回北京準備發動文革。在發動前夕,毛還調汪東興部隊進北京,負責衛戌事宜。有槍桿子的支持,一些科研、軍事基地和重要知識份子,當然還有老毛小圈子裡的人,都受到保護,不管那派的紅衛兵都動不到。沒槍桿子的劉、鄧,則被造反派紅衛兵隨便打、任意鬥。這場文革下來,勝敗之勢已很清楚了!我們後來聽一些反共義士的前「紅衛兵」彼此攻詰,大約就是造反派與保皇派之別吧。
等走資當權派被肅清,紅衛兵使命完成,就該退場了。問題是威風慣了的熱血青年、革命學生,不見得那麼好說話,不是說退就走的。最終還是槍桿子好用,把不聽話解散學生抓一抓、送勞改了事。紅衛兵自家武鬥貌似凶狠,遇到專業解放軍終究還是沒摺。槍桿子當時也曾紅透半邊天,林彪還獲選為接班人哩。
用紅衛兵幹掉走資派、再用解放軍清除紅衛兵,接下來要烹的,當然就是軍方這條走狗了。所以林彪也終歸難逃一死,整個文革的循環終於又走到無產階級專政的毛澤東思想路線,代言人則是毛和四人幫小集團。能一較長短的勢力,早都死的死、關的關,不足為慮囉!而中國想要脫離毛派基本教義路線,也只好等毛主席翹辮子後再說了。
毛死後、鄧復出,搞的還是當初修正主義那一套,換個名稱罷了。這大概也是他為什麼會對「六四」下重手,文革餘悸猶存吧。當年「六四」,老鄧也是在走遍各軍區,掌握軍頭後,才在天安門對學生開槍。歷史不能假如,老鄧當年是否反應過激,已成懸案。唯一確定的是,他沒有再犯文革時忘記抓槍桿子的錯誤!「六四」也未發展成像文革般的十年浩劫。
文革是什麼?說穿了只是一場眾多角色交相上下而演出的政治奪權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