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rushoun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5
文章: 13
說穿了,電影就是有一個人,他想要把他想要說的事情,用影像表達出來,然後給很多很多人看。可是,他無法一個人完成這工作,所以他就會找一堆人幫忙,把他想要表達的事情,由這堆人表演出來。

最開始的應該是我們看的舞台戲這種東西吧?不管歌仔戲,還是什麼布袋戲的....不過我猜測的,有人發覺這種方式可以賺錢,所以....這主導演戲的人就分成兩條路在走了。一種就是商業化,通俗化,看的人多錢自然多。另一派的,維持人類心靈的層面,表現出藝術的一面,所以走寫實的,走印象派的,走....各位自己想吧。或許也有走第三條路的,希望2者兼備,這種導演只能說他是奇才。

既然是某個人導的,或是說某個人寫的劇本,就一定跟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所遇到的人,事,物,以及他所受的教育影響。每個人的個性,不就是這樣逐漸形成的嗎?所以他拍出來的東西,沒有人規定就非得每個人都來看吧?說實在的,很多人看電影根本就是人云亦云,只要有影評說,或是網友說好看,他就非得去看看。問他看後心得?說不出所以然......

海角七號就是個成功的例子,我說實話(請不要對我討伐,純個人看法,看完後請就此打住。),這部片的故事,其實非常的普通,不過就是一對老人在年輕時錯過相愛,最後是透過一封信,以及透過他們的後代,穿越這當中的時空隔閡,使他們相聚的老掉牙故事而已。但是電影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忠實的反映出南部恆春這裡的百姓生活,尤其是當中有些對話橋段,可以說非常的生活化,修機車店跟客人間的對話,鄉代表的談話,可以說就是我們身邊的鄰居陌生人間,都可以聽到的日常對話。這比一些文藝藝術片,那種被精心堆砌出來的繞口對答,對於觀眾來說,當然是平易近人的,而且不做作。因此能有好幾億的票房,不過是反映出大家的需求。

還有就是前面說的,海角利用網路口耳相傳的方式,也達到了他宣傳,進而讓大眾覺得,自己如果沒有看這一部電影,似乎就是落伍了的想法,所以各方面的條件都很成功的配合,所以創造票房紀錄,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啦。

不過....如果還要再拍這種類型的電影,以台灣人喜新厭舊的慣例,應該是不會再有市場的。
 
舊 2009-11-30, 04:29 PM #8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rushoun離線中